您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 >>  行业聚焦
创新是唯一的通行证
时间:2015-01-28 22:48:14      
    ——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鼎纹样设计奖侧记

    在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的终评会现场,14名来自纺织品设计、趋势研究、采购和服装设计领域的中外专家,对一幅以“鼎”为主体纹样的花样设计作品赞许有加,并以最快的速度,一致评定其为本年度大赛“鼎”纹样设计单项奖。

    作品将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鼎”进行了设计和变形,弱化了我们以往印象中古老的模样,而是运用了饱满的色彩,赋予其更为时尚的感觉,其间可见来源于刺绣、蕾丝、银器艺术的灵感表现,例如在金属上的雕刻,艺术奢侈品的制造,充分表达了装饰上的想象空间,并结合融入许多高级金属线,使设计感上更富雕塑装饰性。每个图案都有着其解读的暗号,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要素,使人们认为每个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其在服装、服饰和家纺方面的应用效果图,可以发现,这一颇具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的器皿,已然跳跃在潮流的T台上,闪耀着自己独有的光芒。

    花样赞助商观点:中国经典媲美国际大牌

    上海鼎天总经理柴方军

    上海鼎天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方军表示:“今年,我们与面料设计大赛合作开设‘鼎’纹样设计奖,是希望参赛选手在创作作品时,能够充分挖掘‘鼎’纹样的图案内涵,并设计出带有品牌符号的标志性图案,以此来鼓励和号召广大参赛选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古老民族情怀。”

    “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气势宏大,海纳百川。鼎天纺织倡导“天地有大美,鼎力去求索”的理念,该奖项的设立,是对鼎天纺织创新精神的完美诠释。

    据柴方军介绍,此次能够选出企业满意的作品,也是由于前期大赛在征集作品的时候,就制定了非常细致的作品要求,并结合流行色彩和风格的趋势,设立了“奥斯曼宫女”这一主题,希望以装饰风格为主题思想,力求使设计作品表现出奢华、低调、时尚的美感。

    鼎天提花在创业时,就以创新设计为出发点,不断吸取大自然的元素,来点缀女装提花面料。企业还追求快时尚,在设计、打样、个性定制以及交货速度上都力图做到快速反应。而对于版权保护这个业内一直以来都面临的棘手问题,鼎天却能够做到,并且始终坚持。在这样的系统管控下,鼎天提花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上涨了30%。通过这样的创新精神,鼎天打造出具有中国经典特色的纺织品指日可待。

    组委会发言:大赛,让梦想落地

    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大赛收到了多家设计机构和高校的参赛作品,数量逾2600份,更是达到历史新高。

    当问及作品数量提升的原因时,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表示,他们一方面会联络国内外具有设计实力的高校,前往包括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在内的多所专业院校召开巡回推广会,将大赛的要求、主题释义、绘画手法进行讲解,帮助选手理解作品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也积极联络设计机构和品牌设计师,邀请他们参加大赛,以提升作品的品质,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针对国内面料设计人才缺失的现状,大赛往届评委、设计师朱文表示:“其实面料设计是很有前途的,很多学生怀揣梦想愿意做服装设计师,因为服装设计师头上已经有了光环。我做了多年的男装设计,深感面料设计的重要性,因为男装设计的款式、花样变化较少,80%的变化取决于面料。”而与此相悖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每年纺织设计专业毕业生中仅有两三成留在本行业。

    对此,大赛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纺织设计人才,是中国纺织行业未来的核心动力。而设计大赛作为专业设计人才的“练兵场”,自举办之日起,就一直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作为重要使命。□亦菲

    设计师现身说法:一个奖项催生一名新人

    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赵莹

    获得今年“鼎”纹样设计大奖的参赛选手系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赵莹,她表示,做这次的参赛作品时,开始也感觉有一些困惑,因为青铜器给人的感觉是古老而沧桑的,这与今年的面料设计大赛主题“奥斯曼宫女”这种欧式风格的要求实际上有些不统一,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市场调查之后,她设定了主体图形和副图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主图形运用了本季的流行色玫瑰红来体现奢华的效果,并点缀一些娇艳的意味;副图则是从鼎纹样中抽取了些许元素构成一个标识,之后又用作图软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笔者发现求新、求突破的思想是赵莹创作的精髓。当问到效果图的表现时,她说:“其实效果图一直是比较考验知识面和绘图手法的,我当时在制作的时候,是调查了国际大品牌的最新流行单品,比如爱马仕、香奈尔等,同时,为了突出表现现代感,效果图全部采用了顶尖品牌的服装发布底图,所以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很多人抱怨我们目前的高校教育还很固化、与市场经济相脱节的时候,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有一些学校突破这一瓶颈,走在了前面。他们把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看作是非常宝贵的锻炼机会,并从学校的角度给予充分地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不断地历练,逐步培养起市场性的眼光,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