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同和现象之:相约百年
时间:2015-09-02 09:30:25      作者:王冰 王翔 盖佳

在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常州市戚墅堰经济开发区东方东路198号的办公大楼前,《中国纺织报》记者看到一块不同寻常的奠基石。这是同和2003年迁入现址时竖立的,上面写着:“百年同和根基,千载创业宝地。”

一家民营企业,在刚刚成立4年的时候,就立下做百年企业的誓言,这位企业家的心胸得有多大?十几年过去了,他的“百年大计”又是否让企业变得与众不同?

一心一意做纺机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纺织行业结构大调整以及我国加入WTO等机遇叠加,中国纺机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赚了钱,做什么?

在纺机行业,有一批与同和前后脚“做出名堂”的民营纺机企业,其中有不少在方向选择上遇到了问题:有的把核心产品做成了大路产品,有的产品转型跨度太大难以把控,有的诚信经营出了问题,有的甚至已在行业内销声匿迹。

相比之下,同和显得本分甚至有些“保守”:不炒地、不借款、不“跨界”,靠自有资金,专心做主业。即使是在纺机主业,也强调稳扎稳打,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在拥有竞争优势时再做下一个项目,不盲目扩张。

同和公司董事长崔桂生认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纺机行业的市场都很大。只要踏踏实实把时间、精力、资源放到做好产品上,就会有所回报。”

于是才有了5亿元自有资金投入设备升级的“孤注一掷”。

在崔桂生身上,有一股子强烈的“为国争光”的情结。他觉得,要做专纺机行业,要做精民族品牌,就必须有“誓做百年企业”的理想。

“‘中国制造’的百年品牌还太少。有的企业,三年五载换一任领导,隔三差五变个思路;有的企业,老板缺少理想,只盯眼前利益。这样,怎么能做出百年不落后的民族精品?”

崔桂生认为,企业家要知大势,谋战略;要有能力给未来“算命”;要给企业做顶层设计,这样,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做出百年精品,做成百年企业。因此,他不仅琢磨产品,琢磨企业,而且还琢磨政策,琢磨国家大事。

崔婷,崔桂生的独生女儿。原本学医的她,却在同和的磨床车间苦干了一年,现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她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父亲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企业。他不纠结她是否成为企业的接班人,但把“踏踏实实做企业”的价值观耳濡目染传给了自己。他还给一对外孙儿女分别起名“同同”、“和和”,就是打心眼里希望他们能看到同和做成一个“百年专心做精一个行业”的民族品牌。

低谷之中仍从容

正因为有着做“百年企业”的耐心,在当前的形势低谷中,崔桂生便多了一份从容:“市场起伏是经济规律,形势不好的时候正是企业积蓄力量的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面对压力,同和因势而变,积极应对。

一是顺势而为,巩固产品优势,调整市场结构。

近几年,虽然纺织投资增长放缓,新的纺机需求不振,但纺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加快设备改造和升级。为此,同和设计了覆盖市场需求的产品战略,不论纺织企业是要配套、改造还是升级,都能满足要求。

与此同时,近年来东南亚纺织业承接我国产业转移,产能迅速增加。我国纺织企业加强跨国资源整合,“走出去”办厂的也越来越多。于是同和从去年开始,加大力量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外销比例从10%增加到30%,做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崔桂生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去年,同和带着产品参加了在越南、孟加拉、印尼、印度等国举办的纺机展。在越南,同和展位异常火爆,以致于胡志明市电视台的现场报道选在了这里。同和明年将携产品远赴8个国际知名机械展会,全面向海外市场突破。

二是逆势而上,提振员工士气,积极吸收人才。

在行业不景气时,企业最容易流失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熟练技工流动太快,让不少同行企业颇为头痛。

葛志峰是同和公司的一名磨床工,他从江苏淮安老家到常州打工,在同和一干就是8年。他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2007年他进厂时,同和的收入相当于附近其他工厂的1倍。进厂后工资年年有增长,现在,他的工资与刚进厂时相比已增加了1.5倍。因此,他在企业做得很安心。

今年市场平淡,按照一般绩效挂钩的思路,销售业绩不好,员工的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但同和却在特殊时期反其道而行,拿出积累,每月按去年同等标准补齐员工工资。这一来,极大地提振了员工的士气。

同和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平有着多年棉纺企业管生产、搞技术的工作经验,但他今年“跳槽”到同和,主管的却是销售业务。他向《中国纺织报》记者透露,崔桂生看中的就是他的棉纺经历。因为,拥有客户资源固然重要,但深刻了解用户需求,站在用户立场,为企业改进产品和完善服务提点子,这一点更重要。

建章立制筑底蕴

“百年企业需要顶层设计。”在前瞻今后3个“五年”的形势之后,崔桂生确定了2015年同和要重点做好五件大事,除新品推广、自制率提升、外贸拓展和团队“急聚”之外,还有一件就是制度强化。

从2013年开始,同和公司历时近一年,着手制定了一部百万字的规范管理范本,同和人称之为“企业宪法”。它明确规定了公司内所有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职责和行为规范,并包括246张流程表格。员工们评价,“企业宪法”内容贴近工作实际,操作性强。

同和公司罗拉车间圣利告诉记者:“来了新员工,不知道工作怎么干,看看岗位职责和规范性表格,就知道目标是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了。”

通过这部“企业宪法”,同和员工被共同的企业目标和行为规范凝聚到一起,取得了高度的共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执行力和传承事业的文化底蕴。

同和借鉴世界先进管理经验,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形成了完善而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部门均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模式,实行自主管理,循环运行。

在民营企业,员工能上能下并不稀奇,但董事长也要“能屈能伸”却是少见。在同和,员工与董事长“约法十章”,其中规定,员工可以安排董事长做事,并督促其执行。企业规定28项集体评审制度,评审内容不同,专业负责人不同,负责人有拍板的权力,重大事项要100%通过。

有一次,公司管理层讨论部门设置问题,公司副总经理鲍玉荣与崔桂生的意见相左。她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工作,顶着压力坚持到底。“当时崔董事长也急中带气,但事后冷静下来,他认同了我的观点。”这件事让鲍玉荣更加了解崔桂生:“大家都是为企业负责,因此吵归吵,心却贴得很近。”

同和公司有着“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管理文化,强调令行禁止、团队意识和质量观念。

在同和,每个岗位上班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早晚例会却是雷打不动。在车间,工人每天早8点上班前,要拿出近半小时时间列队点名开晨会,由车间负责人讲评前一天的工作情况,明确当天的工作任务。在办公室,每天早7:00~8:00也是开例会的时间,董事长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会议,一起明确今天“要做什么、改变什么、解决什么”。

下午下班前的例会,内容则是总结一天的工作,检查产量、质量和管理情况。车间工人还按规定,利用下班前半小时的时间,擦拭机器、整理环境。

   在同和,除了月评月奖,也有月评月罚。每月公司会评出在质量上、生产上、行政管理上的落后者,给予相应级别的处罚,连续3个月落后,将被安排培训、换岗,直至被末位淘汰。

“我的管理理念借鉴了部队的管理方法,不仅触及到行为,还要触及到灵魂。”崔桂生对《中国纺织报》记者说。他的意思是,通过强化管理制度,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在企业内形成强大的执行力,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传承企业财富,更要传承企业精神。现在的同和,好似在向未来发出邀请,做好准备,赴一场见证企业发展的百年之约。


同和新的拳头产品——TH598J新型细纱机。


日本马扎克数控加工中心是加工同和专利集聚纺异型管的设备。


同和货箱上,印着对客户的承诺。


同和百万字的管理规范覆盖全公司所有岗位职责。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