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印染
绍兴三缸之“染缸”转型记
时间:2015-05-28 10:37:35    来源:市场发展联盟 全球面料  

  说起绍兴,无论是人还是城市,上海人老喜欢加个“小”,唤作“小绍兴”。

  数十年来,皆是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有将绰号“小绍兴”直接当作人名,登报起诉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弄堂口但凡绍兴人开的小摊,无论是洗衣还是贩粥,也多被连人带摊唤作“小绍兴”;时至今日,曲艺舞台上和街头巷尾,“小绍兴”称呼依旧。

  唤“小”是亲热。上海与绍兴,人缘相亲,丝缕相连。此外,“小绍兴”的“小”,或许是因为在上海人的传统观念里,终归是个“小地方”,在浙江省内,地方小,人口少;另外,绍兴出“师爷”,绍兴人低调,擅长精打细算,过好日子。

  可记者不久前采访绍兴一位领导,对方一开场就提“绍兴行政区域调整”,绍兴县成了柯桥区,上虞市成了上虞区,绍兴市区面积扩大约8倍,一跃而在浙江省内市区面积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公交社保城市建设全方面铺开。

  不仅如此,对方又说,经过十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绍兴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几乎占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咦,上海人说“小绍兴”,多少年来,不就是“三缸”吗?染缸、酒缸、酱缸!染缸你懂的,位于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日日人流如织,货车奔忙,全绍兴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酒缸更不必说,绍兴黄酒声名在外,上海人更是钟情。酱缸嘛,酱油酒醋腐乳,号称“无绍不成酱”,上海人也懂的。

  那么,“小绍兴”城市大了,新兴产业起来了,那老“三缸”又怎样了?那几样老旧的传统产业和手艺,是淘汰没落了,还是新生了?
  这转型的故事——尤其是最典型的“染缸”,在乡镇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倒是很多人想听。

图:绍兴广丰印染有限公司浸染车间,两名工人在调试浸染机缸设备  

       数十年的传统优势,转型?

  老师傅们也还得要扳指头算一算,“染缸”在绍兴搞了多少年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柯桥古镇上冒出来的布街,发展到一座叫得响的“中国轻纺城”,市场里最普通的一家店面,常有穿着长袍的阿拉伯商人讨价还价,门前货车三轮车熙熙攘攘地过,这“城里”人人都自信,说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布。绍兴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加上轻纺城的集聚效应,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从绍兴出去的布。

  绍兴“染缸”是“天时地利”的老传统,印染靠水,而绍兴自古水乡,“水多得不得了。”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总傅见林回忆说,河网密布到什么程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镇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多不会骑自行车,没法骑啊,因为到处都是船、都是桥、都是石板路。

  当年印染起家,倒也容易,上世纪八十年代,傅见林见识过最早的印染乡镇企业,倒真是符合很多人心中对“染缸”的想象——就用仓库里的大米缸做染缸,一缸染料水,拿两根竹竿子把染好的布挑出来晾干。大概过了两三年,乡镇企业靠本地人集资,才陆续买下被国企淘汰的设备,聘来国企退休的技术师傅,于是当年的绍兴,尤其是柯桥一带,各乡镇都办起了印染厂。

  那时候工艺落后,染料上色效果也差,污水污泥五颜六色的;排污?“都是排到河里的”,那时候观念,河是大家的,谁也管不着。更何况,印染厂让村镇上不少人有了工作,赚了钱,大家都高兴,好些人都记得,当时帮忙搬设备运水,还都是村民小组牵头组织的。

  陈泉生如今是柯桥区印染协会的秘书长,算得上是绍兴印染界的“老法师”了;他好几次忍不住感慨,说印染是当地的“母亲产业”,却又是“沉痛的民族工业”,它带动了中国轻纺城,带动了整个柯桥的建设,带动了百来万人的就业,但确实破坏环境,每次新闻上出现绍兴的黑臭河,他们搞印染的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都想转,都说要转,可数十年的经验和优势,真有点舍不得。类似的想法,这些年在长三角各地,各类“中国XX城”的制造业圈子里,并不少见。

  环境的烦恼

  说实在的,绍兴的“染缸”转型,搞了好些年了。为什么要转?主要是环境压力。

  当地一位领导曾坦言,绍兴因为“染缸”出名,也因为“染缸”烦恼,直至近些年这烦恼还一直持续。印染是吃水大户,“染缸”终归要靠水,对河流的污染也重。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2010年前后,仅绍兴县(现为柯桥区)每年老百姓关于黑臭河的信访、投诉有两三百件;政府因水质污染每年给养殖户的赔偿,高达一两千万元……

  事情早就开始干了。早在1996年。当时的绍兴县就建成了全长140公里的集中治污管网,“穿越11个城镇50个村庄、横跨大小河道45条”,在当时可是大动作。不仅如此,当地还按照股份制原则成立“绍兴县给排水管理处”,定向出让排污权和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这种治污经验后来向全浙江省推广。

  如今说来是笑谈。一位负责人透露,十多年前,排污权基本都是免费送的,好些印染企业都不当回事,还有不要的。可如今排污权成了抢手货,想买都买不到,或者买不起了,后悔的人多了!去年底绍兴越城区首笔排污权指标拍卖,竞争激烈,每日175吨废水排污权最终卖了412万元,相当于若要每日排1吨废水需2.35万元,即便有了排污权,企业每5年还需缴纳一笔排污权有偿使用费。

  这些年对“染缸”而言,环境“成本”高了,全社会对排污的容忍度低了很多。

  相比以前“河是大家的”,如今河流稍变了色,空中飘来臭味,就有人举报。当地一位环保站同志告诉记者,有时候倒也不是印染企业故意“偷拍”,电话打给老板,那边急得一头汗,迭声说“我马上来查”——原本的名乡镇企业,如今都成了老旧厂房,印染需要很多管道,通水的,通蒸汽的,排污水的,以前用煤,后来改用天然气的……因为多次技术改造,老厂房里常常是这拉一根、那扯一根,有时候因为管路老化,一时还真不知道哪里漏了。

  傅见林做印染20多年,这些年“半主动半被动”地一直在“提升”,从原来自家烧锅炉到集中供热,污水从直排到加转预处理设备、回收再利用,有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因为环保问题被投诉。

  “染缸”的出路

  这几年,不可否认,绍兴的环境好多了,一些黑臭河如今都能下河游泳。同样,在以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敢闯敢拼出名的长三角地区,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

  环境好了,那“染缸”们呢?类似的,长三角各地,那些塑料、电镀、摩汽配件、阀门、小电器、编织袋和人造革去哪儿了呢?毕竟,都是数十年的经验和优势。

  集聚升级,是绍兴“染缸”的出路。

  2010年6月,印染企业最为集中的绍兴县开始推进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先后三批共96家印染企业签约搬迁,计划数年内将全县80%的印染企业都集中迁入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产业集聚区。

  “并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集中提升。”柯桥区印染集聚办公室副主任赵卫刚告诉记者,集聚区请来中国印染协会的专家,要求搬进来的“染缸”流程再造,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坚决淘汰,用水量严格控制,燃煤锅炉一律取消,集聚区内统一供天然气和蒸汽,废水废渣统一收集。
  有人嫌滨海工业区太远,也不愿花钱更新设备,宁可守在城里,但是设备不更新、环保不跟上,不少“染缸”还是逃不了关停的命。

  比如老叶的曙光印染厂,原本被要求限期治理时,他心里还算着一笔小账——银行贷款要还,好几个订单要做,原料钱还要垫着,技术改造要两三个月,且按他们厂的排污量计算,至少要800多万元……而隔壁印染公司为了让废水、废气、污泥达标,花了一两千万元;有小厂即便经济压力大,还投资了30多万元,购置废气静电处理设备,每年电费就多100多万元。

  老叶最后啥也没守住,几个月后,因为环保不达标,排污权被拍卖,企业暂时关停。去年,类似老叶这样的工厂,被关停的不在少数。而从2010年到2013年,仅柯桥一地,有111家违法违规印染企业被关停或者限期治理,679家违法企业被罚款数千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

  变化正在发生

  “老法师”陈泉生告诉记者,环保倒逼转型,实际上是加速了一场质变。

  在绍兴的印染圈子里,靠几分钱加工费“跑量”的加工型工厂,只能夹缝中生存,日益困难;而以创新为主、以质量取胜的企业,成为印染企业的“新生代”。

  转型中坚持下来的,都是精华。做印染十多年的钱淼根,也是这几年才特别深刻地意识到,实际上只要走上科研创新的路子,印染乃至大多数的制造业,并非一定和环保背道而驰;比如印染工艺,是有创新空间的,国际上最顶级的设计师,会为了布的一种效果守在染缸前数个小时。

  他们如今用的,多是意大利和德国的设备,对产品的要求,是“国际先进水平”。绍兴最大的一家印染企业里,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花产品销售收入,能占到主要营收的80%;有时候检修污水处理池,生产线可以停上几天,但研发部分从来不停工。陈泉生举了好几家印染企业为例,这些企业近年来光设备投入就花了2亿元,其中一半是环保设备。

  在钱淼根看来,绍兴的纺织业和印染业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很有竞争力——这里不仅有数十年的产业基础,还有中国轻纺城的贸易中心;印染集聚区提升后,今年底将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110万吨污水;即便已经淘汰了数百家设备落后的印染厂,但绍兴印染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随之降低……

  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比如我们企业有3个印花设计团队,每年数百万元的投入,可一些产品都不敢拿出来,怕被抄。”

  而未来,“中国制造”最终转型的路径,必定在于创新和品牌。绍兴的“染缸”走了第一步,而长三角乃至中国更多的“挣几分钱加工费”的工厂,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