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张炳林:期待人人都爱穿麻衣
时间:2015-01-31 01:26:14      


德利源纺织公司董事长张炳林

     1998年,临危受命的张炳林,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接手了当时倒闭的山东诸城市苎麻纺织厂。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工人们不仅不理解,反而带众闹事、罢工停产,人为制造生产事故,再加上国家压锭减产……一大堆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不管怎么样,我得为职工负责,不能叫他们吃不上饭。”于是,张炳林天天找人谈话,周周开思想动员大会,终于拢住了人心,得到了信任。之后,他大刀阔斧搞改革,精益求精搞管理,亲自跑市场,带头抓研发,不到一年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从此,他与麻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11月,企业改制为德利源纺织有限公司。这对张炳林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之后德利源在张炳林的带领下,迅速步入了跨越式飞跃发展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他淘汰了原有的老旧设备,全部更新为先进设备,并投资1亿多元,使生产规模由原来的1.5万枚纱锭、360台织布机发展到了6.2万枚纱锭、600台织布机。

     2003年,德利源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

     2004年,德利源新建厂房,并投资3亿元,新上3万枚亚麻纱锭、1000台布机、10万枚麻棉纺纱锭等项目……2010年,德利源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利税8862万元,综合实力在国内麻纺织行业中名列前茅。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今年一季度,德利源实现销售收入18930万元,同比增长9%;利税2196.3万元,同比增长51.7%。   

    开发麻纺新品

    “近几年来,德利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研发,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创新路。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麻纺必须走高端路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才能促进产业提升。”张炳林表示,为适应国内和国际纺织品市场发展形势,德利源早放弃了纯棉、涤棉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使麻类产品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

    据了解,为加大麻纺织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张炳林积极研究对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德利源的创新发展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德利源已成功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亚麻、苎麻、汉麻系列纱线和坯布等300多个品种,成功扩大了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其中,研发的纯亚麻粗平布经中国流行面料评审委员会评定,入围2009/2010年度“中国流行面料”。精梳高支亚麻棉高档服装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德利源不仅研发出引领市场潮流的汉麻纯纺系列和混纺系列产品,还成功开发出了精梳80支和100支汉麻棉混纺纱,德利源汉麻棉混纺纱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创新,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张炳林高兴地说。

    为了促进麻纺行业的发展,《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开发苎麻等我国独特资源的纺织加工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到2015年实现纺织产品附加值提高10%。如何对接“十二五”,提升企业发展,张炳林表示,麻纺作为天然绿色环保产品,市场空间很大,未来5年麻纺大有可为。德利源将密切与服装、产业用、家纺等行业结合,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向终端市场扩张。

    产品创新,让德利源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公司先后被授予“中国麻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50名企业”、“投资山东最佳企业”称号。2006~2010年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麻纺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德利源”牌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张炳林则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 2010年度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等荣誉。

    管理十分给力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饭碗。只有加强管理,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创新力大大增强,进而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内动力。可以说,管理是一种生产力。”张炳林表示,管理不光是制度的,更是人心的。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是德利源管理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他们积极强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来影响人、感染人。学先进模范,投身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业务培训、质量攻关的浓厚气氛在德利源弥漫。走在德利源的车间,看到的是整洁和有序,墙面上、黑板上都是比武技改的横幅和一些奖惩的信息,规范和制度在这里得到了尽情展现。德利源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张炳林说:“现在我们改革了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产品质量与个人收入挂钩的政策,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从根本上增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了产品的优质高产,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德利源纱线的一等品率达到99.5%以上,坯布一等品率达到99.5%以上。   

    “目前,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不管是管理也好,创新也要,最终都要靠人才来实现,近期我们准备再招聘5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为企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张炳林介绍,“花今天的钱,争取未来的更大效益。对此,公司将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使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思路。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不仅如此,德利源还打破了全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分公司独立经营管理体制,把生产、销售、供应、物资、财务等各项管理权力下放到下属分公司,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德利源向管理要效益的好处日益显现,企业瘦身发展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购置变频调速装置、喷雾加湿器,改装织机断经断纬电机自停装置,对浆纱余气进行回收利用等使公司每年节能100多万元。

    建设麻纺大国

    “2020年,随着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相信那时候大家对麻的认识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是全国有50%的人穿麻、喜欢麻,13亿人口的中国将是多大的市场!可以说,未来麻纺的市场空间巨大。因此,要想赢得这次比赛,我们必须跑在最前面,做精做强。”张炳林充满自信地说。

    成功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为了迎接挑战,抢占市场,张炳林从来不敢懈怠。对他来说,天天都是危机,天天都得创新。对此,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研发的精梳高支亚麻棉高档服装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研发了引领市场潮流的汉麻纯纺系列和混纺系列产品,成功开发出了精梳80支和100支汉麻棉混纺纱,汉麻棉混纺纱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张炳林表示,今后德利源将维持在2000万米布、15000米纱的基础上,不再扩大规模,而是把产业做精做强,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并不断加强与服装企业的合作,共同来扩大麻纺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此同时,还将向终端产品靠拢,力争在明年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德利源已经着手在牡丹江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麻纺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苎麻纺织设备和黄麻前纺设备将近30年都没有更新,亚麻的后整理设备也长期落后。这不仅是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企业最为头疼的事情。张炳林说:“虽然我们绩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要想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还得依靠新技术、新设备,不然就算我们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再次呼吁,希望协会领导和纺机企业多关注我们麻纺,多研发出一些新的设备来。”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麻纺织生产基地之一,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压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动力,德利源不怕磨难,就怕没有挑战,战斗的人永远充满激情和活力。”张炳林笑着说。

    张炳林希望50%的国人都爱穿麻纺服装,那样,中国才会真正成为麻纺强国。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