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尤溪,一场由“党建红”引领的“产业跃升”正在传统的纺织车间里悄然发生。
面对产业链协同不畅、创新动力不足的共性难题,尤溪县创新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让“中国革基布名城”和“中国混纺纱名城”两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目前,全县纺织企业已发展至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2024年累计产值突破153亿元,党建已成为驱动这条百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织密“组织网”,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为此,尤溪县成立纺织产业链党委,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挂帅,整合组织、社会工作、工信等多部门力量,构建起高位推动的“指挥中枢”。
组织覆盖,一环不漏。产业链党委打破企业壁垒,灵活运用“依托龙头建、跟着园区建、围着门类建”3种模式,在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等关键环节组建了13个链上党支部,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个角落。
阵地前移,服务直达。“党组织不只是挂个牌子,更要成为解决问题的‘前线指挥部’。”董军是开发区管委会下派至鑫森合纤的党建指导员,对此深有感触。依托“一党委双中心”阵地体系(产业链党委、城南园、城西园工作中心),19名党建指导员扎根一线,指导95名企业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共同破解了“孵化党员、派驻指导、联动管理”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
机制护航,聚力攻坚。通过“旬、月、季”例会机制,产业链党委定期将会议室“搬”到生产一线,现场“把脉问诊”。今年以来,已累计为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资金等难题48个。
同时,县里出台专项政策,重点扶持顺源、鑫森等“链主”企业,成功吸引28家上下游企业达成“供需合作”,培育了4家新上规模企业,产业生态从“散兵游勇”迈向“集团军作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尤溪又对这一机制进行了深化。
畅通“要素流”,变“资源孤岛”为“创新沃土”
产业链党委不仅是“组织员”,更是“资源调配师”,着力打通技术、人才、资金在链内循环的堵点。
技术攻关,党员打头阵。在顺源纺织,由党员骨干牵头的技术攻关小组,成功攻克了一项长期制约产品品质的工艺难题。“把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是我们党员技术员的使命。”小组组长郑尊荣说。目前,全县已培育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并与东华大学共建产业研究院,瞄准革基布低附加值等行业痛点进行集中攻坚。
技术共享,龙头作示范。由产业链党委牵线,成立了纺织专家工作站,建立“技术挂包”机制。“我们向结对的兄弟企业开放了部分‘非核心技术’和检测设备。”郑尊荣说,“一家好不是真的好,整个产业链强起来,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全市首个热电联产项目顺利落地,园区外5家染整企业全部搬迁入园,实现了绿色集约发展。
人才引育,柔性出奇招。通过“揭榜挂帅”赶集日、“扬帆计划”等特色活动,尤溪县成功引进了19名产业紧缺人才。此外,县里还柔性引进了2名行业顶尖教授,并授予智库专家聘书。“我们看中的不仅是尤溪的产业基础,更是这里党建引领下形成的优良创新生态。”受聘专家、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薛文良说。
优化“服务链”,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尤溪县围绕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构建起一套全链条、多层次的红色服务体系。
专班挂包,做“贴心管家”。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点对点”挂包企业。同时,组建专业的纺织产业服务专班,提供从法律咨询、政策解读到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政策上门,送“真金白银”。县里将各级惠企政策梳理汇编成册,并通过“链上绿色通道”精准推送、快速兑现。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成效显著:累计完成37家企业数字化诊断、27家企业技改提升、34台套关键设备更新,推动产品优品率提升20%,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
金融活水,浇“产业良田”。定期举办的“政银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近3年,全县纺织企业获得省级补助与奖励3075万元,14个重点项目获得省级技改基金贷款7.2亿元,两项额度均位列全市第一,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澎湃的金融动力。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尤溪县正以“党建链”撬动“产业链”、赋能“创新链”、打通“服务链”,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