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官渡河南岸,光山县羽绒服装产业园内,“燃爆‘双十一’,争创‘全年红’”的标语扑面而来。
无论走进哪栋楼宇,电动缝纫机的蜂鸣声不绝于耳。一件件款式新颖的光山羽绒服流出生产线,经过检验、定型、封装、打包,然后被贴上电商标签,通过各大快递企业的物流网络,被送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寒冬时节温暖消费者。
在光山寒羽尚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二组组长冯德军和32位同事一起,忙个不停。作为年龄最大的生产组长,冯德军和一位“90后”组长为争夺“生产冠军”,一直暗中较劲。
跟随光山“充绒大军”漂泊各地12年,六年前冯德军和妻子杨纪燕停下脚步,成为光山现代羽绒服装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光山羽绒纺织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4年,光山“金鸳鸯”品牌就成功跻身“全国十大羽绒品牌”。然而随着国营金鸳鸯羽绒厂的倒闭,职工们开始自发发展羽绒服定制服务,通过“前店后厂”模式扩展至全国。10万光山“充绒大军”闯天下,高峰期年产销羽绒制品超3000万件,产值达50亿元,占当时光山县工业总产值的68%。
16岁就跟随父母外出开店做羽绒服的陈锋,在独自把羽绒服定制店开到多地后,却决心改变这种低端运行模式。2010年,他创办光山县寒诗羽服饰有限公司,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2013年,企业更名为“光山寒羽尚服饰有限公司”,朝着争当“羽绒服装中高端市场引领者”的目标迈进,逐步成长为羽绒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业务涵盖羽绒服及羽绒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自主品牌运营,为波司登、冰洁、红豆、ESPRIT等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代加工。
“我们组六成以上工人都曾以充绒为生。”冯德军表示,转型为产业工人后,收入、生活更稳定了,常年守在父母、孩子身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寒羽尚人事主管吕双双则坦言,公司收编的“充绒大军”占比近80%。
2018年,“光山羽绒”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光山县被命名为“中国羽绒服产业名城”。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成为光山发展羽绒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6年前,浙江海宁客商王戴良在考察多地后,选择来此创办了光山县良友服饰有限公司。
投产至今,公司稳步发展,海外订单和国内订单各占一半,年产值连续6年超过2000万元。而像王戴良一样,落地光山的羽绒服装客商已有十余家。
“光山宜居宜业,这里南北兼具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大批熟练产业工人,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超越的。”王戴良乐呵呵地说。
至今,光山已构建起全链条羽绒产业体系,发展服饰服装类企业1009家,其中羽绒纺织服装企业300余家,运营光山羽绒网店3000余家,2024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今年9月,光山县羽绒制品产业集群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精品名牌。如今,光山县羽绒制品各大公司纷纷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寒羽尚”品牌销售网络布局全国,并率先在信阳建起12家直营店,随着“双十一”临近,线上线下销售量逐日攀升。良友服饰自创品牌“凡尼迪思”成功打入全国最大的羽绒服装市场——浙江平湖羽绒服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