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储能电池成为关键支撑。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易燃有机液体电解质存在安全隐患,亟需被更安全的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取代。尽管通过设计具有通道结构的电极可以有效引入凝胶电解质,实现高性能与高安全性的柔性电池,但现有凝胶电解质的制备通常依赖加热、紫外线照射或无氧环境等苛刻条件,这不仅使制造过程复杂化,也推高了生产成本,成为规模化应用的主要挑战。
受自然界常春藤缠绕并分泌液体粘附于支撑藤蔓的启发,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王兵杰研究员、孙雪梅教授开发出一种新型纤维锂离子电池。该电池通过将纤维状正负极共缠绕,并注入含有三元与五元环醚单体及路易斯酸引发剂的前驱体溶液,在室温下固化形成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从而在电极与电解质之间构建出稳固的界面。所得纤维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88%)、机械耐久性(10000次弯曲后仍保持96%容量)以及存储稳定性(在40°C、80%相对湿度下保持80%容量)。更令人瞩目的是,电池在切割、燃烧等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这一仿生策略省去了复杂加工步骤,使生产成本降低46%,达到每米1.5美元,为柔性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相关论文以“Ivy-Inspired Design of Polymer Gel Electrolytes for Fiber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High Stabilit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团队借鉴常春藤释放液体渗出物并温和交联的机制,设计出可在室温下聚合的前驱体溶液。如图1所示,正负极纤维以类似藤蔓缠绕的方式扭结,前驱液充分渗透至纤维内部空隙,在路易斯酸引发下发生开环共聚,形成牢固的凝胶电解质层。该过程无需加热、紫外线或隔绝氧气,极大简化了制造流程。
这项研究通过模仿常春藤的自然粘附机制,成功开发出在温和条件下制备的高性能、高安全性纤维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兼具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机械韧性与环境稳定性,且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为实现可穿戴设备及其他下一代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