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面料家纺 >>  行业聚焦
全球视野把握当下,链接资源布局未来——中家纺赴埃及考察
时间:2025-10-21 07:39:59    来源:中家纺  

10月12-1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吴永茜及浙江恒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松夫、杭州柯力达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尤恩校、江苏红柳床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磊、尚佰环球执行董事朱国建、山东银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青、魏桥纺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振国等企业代表一行(以下简称“考察团”)赴埃及开展产业交流考察工作。

埃及篇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实地考察已投产的企业运行情况,进一步了解投资环境,引导在埃的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系统梳理埃及市场环境及政策法规,为计划开拓埃及市场的企业决策提供精准信息支持,有效规避海外投资风险。

考察团一行调研走访了埃及多个工业园区,包括位于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西坎塔拉工业区和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埃及的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经考察团调研,截至2025年10月,西坎塔拉工业区现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2家,这些企业分别来自中国(21家)、土耳其(6家)、埃及(2家)以及德国、泰国、希腊(各1家)。企业总投资额高达72980万美元,规划用地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目前,奥坦斯、耀春格瑞、上海明誉等7家家纺企业正处于待建阶段。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截至目前共入驻180余家企业,吸引投资额约30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59亿美元,缴纳税费近3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其中纺织类企业有19家入驻,占地687484.19平方米(涵盖购地及租赁厂房),累计投资21948.65万美元,销售额超过52703.44万美元,缴纳税费3381.2万美元,解决近4000人就业。待入驻纺织企业20家。

中埃纺织合作有 “后盾”

考察团拜会驻埃使馆

考察团与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经商处公参赵刘庆举行座谈。廖力强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赵刘庆介绍了埃及当地的投资情况,他表示,埃及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与便利条件。

杨兆华首先对大使在百忙之中接见考察团表达了诚挚谢意。他表示,过去十年间,大使馆始终大力支持中埃纺织界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有五十余家中资企业在埃及投资,其中开工企业达十余家,中国纺织业成为埃及投资的重要行业之一,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再次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表达了感激之情。

随后,他还向大使汇报了考察情况以及企业在埃及面临的机遇与困难。他指出,埃及纺织市场潜力巨大,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文化差异、法律体系不同以及物流成本等问题也带来了较大挑战。他希望大使馆能够继续为中国企业提供支持与指导,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实地 “把脉” 埃及中资纺企

考察团实地走访调研了国内家纺、服装企业在埃及的实际运营情况,对恒生埃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柯力达家纺(埃及尼罗河家纺公司)、埃及彩蝶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埃及泛洋纺织股份公司、尚佰环球、恒田企业有限公司展开了深入调研,详尽了解了企业在原料供应、劳动力成本、生产规模、市场销售、供应链整合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经过数日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团发现:已投产企业的运营状况良好且稳定;在建企业正加速建设,以期早日投产。在中埃战略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将对埃及进行投资;部分已开工企业也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这充分展现了中方企业对埃及的投资热情。

交流中,杨兆华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坚守合规经营底线:严格恪守经营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要求,确保业务合法合规、规范有序地开展,杜绝一切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

二是深化本土融合实践:尊重并顺应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与建设,实现与本土社会的和谐共生。

三是共塑良好品牌形象:强化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凭借优质的产品、专业的服务以及负责的经营态度,共同维护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与品牌公信力。

小结

考察期间,企业表示,受中美贸易冲突和地缘政治压力的影响,许多企业为实现国际化布局,纷纷选择进行海外投资。埃及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年轻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还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具有包容的文化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这些因素让埃及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理想之选。不过,企业在埃及投资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文化差异、政策法规变动、供应链不完善以及本地化运营等方面的问题。

未来,中国家纺将在中国纺联的指导下,持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功能,为企业搭建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助力中国家纺服装企业更出色地“走出去”,实现全球布局。同时,加强中国与埃及两国在纺织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达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