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老纺织忆当年 我在生产司亲历的大事
时间:2015-02-04 19:47:14      

   蔡祖琨

   我是195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的。1969年11月被调到当时的轻工业部生产三组工作。作为纺织工业发展过程的经历者之一,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国家纺织工业的发展是空前的,成就是巨大的。

    几个优先

    促进纺织工业快速发展

    我在生产司生产三组工作后,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对纺织工业的支持和关怀。记得1979年,国家经委就发出了“关于切实保证轻纺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染料、电力、原材料、运输等的紧急通知”,也就是后来的几个“优先”,即原材料、染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优先;基建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这几个优先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纺织品外销方面,除了满足数量以外,对质量、品种、花色、档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了中央的几个“优先”,我们在老厂技术改造中,配备了一些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的设备,这些设备有很多需要进口,于是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外汇以满足购买设备的需要。过去我们的纺织品主要对前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出口。由于当时我们赚的是记账外汇,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需要现金外汇,因此需要转向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在这种背景下,就对我们纺织工业提出了品种、质量、交货期等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中央又给了我们很多政策上的支持。我们为了提高产品档次,改进产品结构,加快了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记得当时我们外贸出口的时候,主要是“两纱两布”,后来除了“两纱两布”外,我们还要生产花色布。为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工厂需要配备一些新的设备,像精梳机、捻线机,另外进口了一些特宽型的宽幅织机,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气流纺、新型纺纱设备等,还有各种无梭织机,喷水、喷气、剑杆、片梭织机;平网印花、圆网印花、染色机、后处理设备等。这些硬件,加快了企业改造的步伐,为我们生产高档的适销对路的纺织品提供了可能。

    三个渠道

    了解对外贸易市场需求

    另外,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市场,我们加强了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调研。这个问题钱部长抓得很早,上世纪60年代初期,部里就派人常驻香港调研小组,香港华润公司开始也是我们钱部长在那里组建的,后来在香港华润公司派驻调研人员,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的情况,在那边做调查研究,买一些样品、样布,为国内组织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眼睛”。

    关于调研问题,除了我们派人到香港调研,另外还要组织一年两次广交会的调研。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我们的纺织部只负责生产,内销由商业部负责,外销由经贸部负责。我们跟经贸部下属纺织进出口公司对口,我们的产品提供给他们,由他们对外承销。由于我们不能直接了解国外厂商的需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组织广交会的时候,我们就派人去跟他们一起洽谈,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回来后写出一个调研报告,向我们的技术、设计人员传达。这也是我们组织新产品开发的一个渠道。

    另外一个渠道就是法兰克福国际衣料博览会,一年组织一次。我们去的时候,由生产司的一位专家带队,再组织出口基地省市企业的一些水平较高的同志,一起去进行调研。调研回来后,写成报告、进行传达。很多图案设计人员甚至把看到的新图案都画出来呈现给大家,看看哪些市场需要哪些纹样,价格如何等。这样,我们能够逐步适应对资本主义市场出口的需要,来解决质量、品种、花色问题,开发新产品。由于工作需要,部里也相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产品开发司、出口处等。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的需求,我们成立了流行色协会。流行色协会对我们扩大纺织品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搞生产的同时也必须要了解流通。有一次我参加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听了邹家华同志一个报告,他认为今后我们要做到既抓生产也抓销售,变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所以,我们开始尝试自主出口,那怎样来组织自营出口呢?我们生产司就在全国组织了7个纺联公司,来争取对外经营权。在广交会上,我们几个纺联公司直接进行外贸洽谈,现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了解到深圳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我们做过调研后,部领导决定在深圳成立一个华联公司,有18个省市参与。后来我们生产司的范司长组建了深圳的公司。华联公司使我们在深圳有了一个窗口,可以直接对外进行交易,可以真正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多提供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能够提高卖价,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

    八小时工时

    提前十余年实现五天工作制

    我在生产司工作多年,还想说一下纺织职工的工时待遇问题。钱部长非常重视纺织职工的生活。1952年9月,钱部长就向中央打了一个《关于纺织厂工人的工时制度的报告》。当时纺织厂一共是两个班,每班工作10~12个小时,工时制度报告里要求,每天两班从12小时的工作制改为每天三班8小时工作制。

    钱部长的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很快就在我们的国营纺织厂里推广,大概到1953年,在私营纺织厂里也得到了推广,我们的纺织职工第一个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这对当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3年,由于内销、外销生产发展的需要,当时纺织厂的加班加点现象非常多。我们以江西九江棉纺织厂为试点,把三班改成四班,实行四班三运转,也就是增加了一班工人,停人不停机,工人工作6天,可以休息2天。这实际上相当于后来我们的5天工作制,对工人来说,比国家实行5天工作制提前了十多年。当时我们的纺织工人认为这是第二次解放,而且解决了30万人就业。

    另外,我们还搞了一个岗位工资制。上世纪50年代我们纺织工人的工资是很高的,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别的行业来说,我们的工人工资就显得低了。因为我们挡车工的工资级别比较多,有15级,级差比较小。所以当时我们提出,先制定劳动规范,把我们的挡车工划成不同级别岗位,按岗位争取劳动工资,做到按劳分配。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我们的五岗工资制。这些劳动制度的改变和岗位工资制的制定,都是由我们纺织部生产司劳动工资处的同志组织,依靠省市纺织工业厅局、企业广大劳资干部一起调研、共同完成的。另外,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劳动工资、劳动保护问题,我们还成立了纺织劳动学会。

   作者简介

   蔡祖琨 国资委离退休干部局退休干部,曾任纺织工业部生产协调司司长、高级工程师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