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服装 >>  行业聚焦
中国制造怎么办?
时间:2015-01-24 02:19:44      

  □ 评论员 路妍

  自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后,关于“中国制造”优势何在的讨论一直稳居行业热点话题榜的前列。与此同时,不断南移的加工订单,也不断刺激着中国加工企业敏感的神经。

  其中,让中国制造颇感承压过重的首推成本因素。

  知名咨询公司China Briefing曾针对新兴亚洲工资开支做过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工人的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2~3倍,加上福利支出,中国用工成本还要上浮40%~50%。对此,China Briefing认为,中国用工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大规模的制造业外迁。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China Briefing的判断。不断增加的加工成本,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外逃”来应对,而在东南亚设厂也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据悉,目前红豆、申洲针织等企业早已试水东南亚。这当中,除了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外,相对廉价的原料成本及优势政策都成为他们决定外迁的关键。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印度、越南等国的原料成本相当于中国的70%,纺织品出口报价比我国同类产品低约10%。

  “祸”不单行,汇率也成为压在“中国制造”头顶的一座大山。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也囿于汇率的“阴晴不定”,在接单还是不接单间犹疑不定。

  在日前落幕的广交会上,就出现了20.9%的企业因汇率波动主动推掉订单的情况。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近年来外贸环境不振,导致新增订单多为小批量、短周期的订单,中长期的稳定订单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东南亚则在中国制造的“受挫”中不断获利。以鞋类订单为例,到2010年,越南的生产份额升至37%,超过中国的34%。

  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之下,越来越多企业不断在高压的代工环境中倒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质疑,“中国制造”是否真的还有国际竞争力?

  有人在困境中不断迷失,也有人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对于当前的服装代工环境,就有行业专家表示,这也许正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在很多企业因接不到合适的订单而濒临生死大考之时,溢达、晨风、鲁泰等企业,则凭借精细管理、严格的成本控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及优秀的研发能力,拿下了很多优质订单。“像溢达和晨风这样的企业,他们来年的生产计划都已经排满,所以对于一些附加值不高的订单,他们一般会回绝掉。”某业内知情人士表示。

  其实,中国同东南亚的订单结构有一定差异性,一些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订单,目前还是留在中国生产。对此,不久前刚在广交会上接到ZARA和Woolworths400万美元订单意向的东一工贸的负责人莫映辉就说道,当前的贴牌加工企业也必须进行自我提升,要在产品中融入自己的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客户的依赖度。

  制造业比拼成本的时代已过,能否在附加值的PK中获胜,已经成为生产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