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创新需要怎样的土壤?
时间:2015-01-31 17:00:44      
    毫不夸张地说,创新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最核心的动力。但是,当业内跟风现象依然严重,不少技术工艺仍然亦步亦趋于国外同行时,我们不禁要问,创新的根源在哪里?创新究竟需要怎样的土壤?

    以美国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近年来的创新为世人所关注。无论是Facebook、twitter还是Youtube,都称得上是互联网史上的革命,这些最终被国内复制成为人人网(原校内网)、开心网、微博、优酷等,连美国Groupon也被复制成国内疯狂的团购网站。从内容到形式,这些网站几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虽然中国拥有的世界最大网民基数,让这些复制产品快速火爆,但复制毕竟无法等同于创新,因此有人士预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很难出现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

    曾有人将美国史蒂夫·乔布斯和中国的史玉柱进行对比,认为“两个同样具有商业天赋且性格背景相似的创业者,最终一个变成垃圾商品的成功贩卖者,而另一个则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企业家。”这位人士指出,某种程度上,乔布斯是幸运的。“在美国,他的理想主义总能找到合适的欣赏者,所以他可以咬牙不向现实妥协。而在中国,必须承认,我们仍然是一个缺少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垄断资源和与之相关的分配权,资本更青睐与权利而非与知识结合的社会。”

    在笔者看来,国内人才的创新思维,可能从学校开始就缺少了能够成长的土壤。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仍然不乏应试教育的影子。事实上,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拥有独立人格的思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灌输;同时,学校的独立品格与学术的自由应得到保障。业内一些权威教授指出,当前很多项目或课题遵循的不是学术带头,太多因素的掺杂使学术变得不纯净,使创新失去了萌芽的土壤。

    不少人士对上海纽约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寄予厚望,认为它们是中国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全新尝试。上海纽约大学于今年1月19日正式获教育部同意筹建,选址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成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则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

    制造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但在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一些现象却不免令人担忧。郎咸平提出的“二元经济”论就被很多企业家所认同。“二元经济”论指出,当前国内一方面以房地产为主的各方面基础建设过热,因为资源都控制在这些方面;另一方面制造业却过冷,因为其利润比刀片还薄。事实上,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发展方式,比如广东省就表示要调低经济增速,以换取转型的空间和时间。而各种税收制度改革也成为制造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只有当企业留有余利时,才有为创新支付成本的可能。

    世界银行曾在关于东亚经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人均GDP 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其既有的发展战略受到阻碍,以往快速发展所遗留的问题开始显现,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当前已经逐步迈入这一阶段,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亚洲四小龙”是极少数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以台湾为例,当传统制造业逐渐失去发展动力时,一种创新思维“代工”颠覆了产业链既有模式。这种“代工”与纯粹的生产加工有着本质区别,其包括除了顶层设计以外产业链所有环节的配套整合。据郎咸平分析,当时台湾资金充足,拥有大量“解题”能力优异但创造力不足的大学生。结合这些特点,由因特尔等国际公司负责顶层设计,台湾“代工”设计晶圆厂,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台积电、日月光、宏基等台湾知名企业集团由此诞生了。最重要的是,在1998年到2003年期间,台湾经济几乎停滞,但专利数量却呈持续增长态势,说明其持续拥有创新的、高科技的品质。这一事例对行业或企业的启示在于,如果还不能一跃成为顶层设计者,引领世界产业发展,那么至少通过务实的转型,从事仅次于顶层设计但仍然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往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

    记得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oogle前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曾说过,21世纪的创新与以往有着本质不同,它不再只局限于科学家的创新,其应用性更强且创新周期更短。发明+应用=价值,这是21世纪创新的核心,“范式转移”式的综合性创新在当今可能更为明显。比如,Ipod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巨大创新,但它将方便的用户界面、电脑与小型移动设备互动等细节创新加以整合,同样产生了巨大反响。因此,在把握业界趋势的基础上,把细节创新做得更深入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