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竹原纤维的下游攻略
时间:2015-01-31 17:16:44      

本报记者 张矿玲

    眼下,外部环境的种种压力使企业效益普遍不高,然而这种外部环境对福建建州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未造成影响,相反被认为是一次企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纺织企业大都属于代工或粗加工型的生产企业,缺少自主技术和产品创新。竹原纤维是中国原创技术产品和资源优势产品,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州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说,竹原纤维下游应用产品研发起步越早,越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据此,建州竹业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与有实力和有转型意愿的下游纺织企业合作开发。记者也了解到,不少企业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纱线的开发上,着力研发新品种,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件竹纤维西服竟可卖到近万元。

    “以拉带推”的营销模式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低成本、低密度、令人满意的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循环利用性等特点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据国外相关报告预测,未来5年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将以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16年市场将达到5.313亿美元。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正不断增加,欧洲和北美洲已有几种型号的汽车使用了天然纤维制的造车门板、行李架、座位靠背和行李仓衬等,由于其成本低和重量轻,并且正在与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抢市场。

    据张毅介绍,2011年建州竹业制定了《竹原纤维》企业标准,并获得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认可。粗竹原纤维得到了国内外汽车内饰板生产厂家的广泛认可,技术已经成熟。可纺竹原纤维的细度、强度、抱合力、平均长度等指标均获得大幅提高,在纺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建州竹业的竹原纤维在复合材料领域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板、空气滤清器、毡子、隔音材料等领域。

    他说:“竹原纤维织物与苎麻织物从外观上看非常相似,在车用领域的应用,竹原纤维织物的舒适性优于苎麻织物,抗褶皱性也略好于苎麻织物。”

    一种新型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如何在车用纺织品领域占取优势,如何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模式中取胜,建竹有自身的一套攻略。张毅告诉记者,建竹正在积极筹备组建“竹原纤维产业联盟”,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下游企业,倡导共同规范市场行为,综合利用各方技术和资源优势,参与开发竹原纤维产品,完善竹原纤维产业链,扩大竹原纤维在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他们转变过去一味推销原料的市场推广模式,采用自主开发下游成品,开发下游终端成品客户,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拉动竹原纤维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实现“以拉代推”的市场推广模式。在国内,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组建竹原纤维产业联盟,发挥各自的技术资源优势,联动式推进竹原纤维产业应用;在国外,授权大的纤维销售企业,合作打开竹原纤维国际市场,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开发竹原纤维终端产品市场,引领消费潮流。 

    联手行业一起规范市场

    建州竹业拥有自主研发的生产工艺、方法和设备,已经获得了两个发明专利和一个实用新型专利,并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是世界上首家实现规模化生产竹原纤维的厂家,能满足所有下游厂家的产量及应用需求。另外,建州竹业地处“中国竹子之乡”的福建省,竹资源十分丰富,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没有规划,企业就成为市场上的“睁眼瞎”。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年建竹有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建竹目前主要技术突破方向是研究更有效的竹原纤维分离机理,确定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设备方案,开发分离质量和效率更高的竹丝分离设备,研发更适合的软化液、酶制剂,实现生物酶脱胶和设备的连续性作业,运行稳定可靠。同时也在不断扩大竹原纤维下游产品应用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规格及价格的竹原纤维产品,使竹原纤维除了在传统纺织领域应用,还能够应用于汽车内饰板、床垫、鞋材、建筑材料等领域,实现“以竹代棉、以竹代木”。公司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纺织、机械、生化类院校合作,还要与设备制造企业建立共同研发和委托加工机制。

    此外,公司加强与行业合作,成立竹原纤维相关协会,共同推进产业进步。同时联手相关检测机构制定竹原纤维国家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竹原纤维产业发展。竹原纤维产品大量上市后,还应对各主要竹原纤维终端应用实行吊牌制度,对竹原纤维设计标志性标记,以便终端产品快速检测,杜绝“以麻充竹”。

    张毅说:“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个家庭都享用竹纤维。要实现这个目标道路比较曲折,但是我们有信心把竹原纤维产品做大做强,把更多的利益让给我们的合作商、消费者。我们也会不断改进竹原纤维产品质量,提高其舒适性与功能性。”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