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2014纺织原料会议】政策将长时间影响行业发展
时间:2015-02-03 22:22:44      
  □ 本报记者 杨兴华
  棉花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6月17日,2014年中国国际纺织原料会议暨产业金融论坛上,棉花问题又一次成为焦点,被业内人士讨论。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朱宏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高勇,中国棉花协会会长高芳以及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大连商品交易所所农业品事业部总监王玉飞等多位业内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
  2014年被棉纺织行业称为“变局”之年,各项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棉花抛储价格的变化,给棉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与会专家提出,我国在实行相关政策后,棉纺行业出现了棉花用量降低、棉纺织品竞争力下降等主要问题。
  今年,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棉花直补政策也终于开始施行。高勇表示,棉花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制约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尽管今年停止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新疆棉花直补政策,但目前直补的细则仍没有出来,这项政策仍存在变量。另外,国储棉巨大的棉花库存,成为业内公认的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高芳认为,至少需要3年才能把国库的棉花基本消化完。
  王天凯提出,伴随我国纺织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涉入深水区,充分地认识发展形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原料、资金等各类资源,是促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他表示,在化纤产品开发获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常规产品产能过大等问题,行业中急需的各种差别化纤维的研发仍然低于预期,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相对滞后,加强全产业链的沟通与协调,并促进共同发展,是当前形势下解决原料保障这一紧迫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纺织行业应立足于全球以及全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链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同推进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理顺市场流通关系,实现国内外棉花资源有效统筹,形成有效供给。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
  结构升级创造巨大市场空间
  纺织原料是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准确把握纺织原料变化趋势,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快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技术不断进步,新材料、智能化、新装备、开发应用受到普遍重视。与此同时,纺织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较大困难。
  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周边国家,能源环境压力与日剧增,且产品价格下行压力比较大。全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自2012年3月以来,连续27个月为负数,2014年1~5月化纤出厂价格指数为-6.5%,这里既有生产效益不高,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影响,也有结构型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我国与周边国家纺织服装订单的竞争加剧,保持我国在欧美日等主销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的份额的压力加大。
  当前纺织工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纺织工业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具有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纺织产业重心向亚洲地区持续转移,为我国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全球人才和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泛范围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
  我国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3亿人口以及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的形成,将为纺织品服装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纺织行业和广大企业要抓住本轮深化改革机遇,加快自主创新,注重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形成以技术、品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以下方面重点推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协调,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积极参与推动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密切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密切关注和研究棉花后续调控措施,促进棉花产业链平稳发展,跟踪总结各地棉花、棉纱厂等农业深加工产品改革试点效果;加强示范,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支持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新疆棉花产业链发展,加强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宣传培训,推进纺织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加强融合,提高行业协同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文化创意产业与纺织工业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纺织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纤维上下游应加强沟通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放缓,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逐步下降,纺织行业经济增速减慢是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面对需求增长的动力偏弱、制造成本持续上升、国内外棉花差价依然较大等各种不利的因素,我国纺织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来之不易,同时这也符合行业处于深度调整转型升级这一阶段性特征。
  随着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加强纤维产业上下游的沟通和协作,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纺织原料,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共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近年来,由于受到天然纤维种植、养殖规模的限制,以及国内外棉花差价的影响,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化学纤维来提供。当下,我国纺织纤维的供给存在天然纤维棉花较高的库存余量,国内外棉花的供给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国内棉价较国际棉价偏高的问题,同时受到化学纤维需求增长,产能发展较快,形成了阶段性过剩状况。政策以及供求关系变化所带来的价格波动给产业上下游带来很大影响。
  化纤产品开发获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常规产品产能过大等问题,行业中急需的各种差别化纤维的研发仍低于预期,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相对滞后。应大力推进化纤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坚强产业链的协作创新,强化下游应用与上游化纤原料企业在创新体系的积极作用,开发出新的更优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纤维产品。同时,加快突破废旧纤维制品的再生利用,立足于废旧纤维制品的资源化,协调民政商贸环保等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废旧纤维制品回收系统,建立相关标准制度与渠道体系,形成有利基础条件,真正发挥缓解原料短缺矛盾的重要作用。
  对于原料问题,下一步的目标是促进棉花种植效率的提升与品质的改善,积极与棉花流通部门沟通行业原料需求,协同推进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理顺市场流通关系,实现国内外棉花资源有效统筹,形成有效供给。完善纺织原料服务保障体系,围绕促进纤维产业链加强沟通合作,积极搭建各种的公共服务平台,使纤维生产流通等相关环节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分享红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
  巨大棉花库存将持续影响行业三年
  根据国际一些组织和机构的统计,2013年全球的纺织纤维产量大约是9230万吨。按照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分类,化学纤维是6030万吨,天然纤维是3200万吨。我国纤维的加工总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的结果是4850万吨,其中棉花共使用了810万吨,化学纤维是3902万吨。化学纤维实际产量是4100多万吨,其中有100万~200万吨出口,还有一点进口,所以算起来,真正在国内使用的是3900万吨。麻纤维测算结果是80万吨,毛纤维大约用了45万吨,丝用了13万吨。
  国内的一些专业媒体宣传称,我国的纤维加工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一半,甚至有些说是占到60%、56%等。我国的纤维加工量于世界纤维产量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在世界纤维产量里,可能没有麻纤维的产量,有一些可能连丙纶的产量都没有,所以说我国的纤维加工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一半,或者说达到56%、60%并不科学。我国纤维产量现在大约是全世界的50%或者是略多一点。
  此外,我国纺织原料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棉花将在较长时间内制约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尽管今年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新疆直补政策,但目前直补的细则仍没有出来,补贴新疆后,内地几个省的棉农怎么办?到时候会不会又产生新的不平衡?所以这项政策仍存在变量。另外,目前国库有超过1200万吨的棉花,加上我国每年的新棉产量,以及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棉花,如此一来,至少需要3年才能把国库的棉花基本消化完。在这3年里,国库棉花的价格仍然是政府定价,政府定价就意味着仍然会对棉花市场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长远看,我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植棉劳动生产率较低,那么国家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棉花生产,所以补贴可能是长期的存在的。
  我国的化学纤维工业最近两年遇到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问题。如果从今后的需求来看,全世界每年纤维的增长量平均在6%左右,前几年大大超过了这个水平,所以造成了阶段性的过剩。但是实际上,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在产品的结构上,常规产品一哄而上,而价格始终走低,实际上消费者需求的差别化产品产量还是没有提升。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
  期待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度降低
  2014年度的棉花市场,相对较复杂。今年2月份以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的关于棉花的会议是2001年棉花市场放开以来最多的一年。棉花的问题很复杂,因为它的产业链很长,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棉花现在产量越来越少,但是棉花问题的复杂程度一点没有降低。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从稳定棉价保护农民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政策,同时弊端也逐步显现,比如降低市场活力,过剩的棉花存入中储棉仓库里面,对于纺织行业来讲,国内外棉价差扩大,给纺织企业造成沉重负担,财政负担也非常沉重。另外,也导致了棉花消费的比重下降,行业的竞争力减弱。
  今年,国家决定在新疆实施棉花直补政策,中国棉花协会认为,把新疆作为重要的国家优质棉基地的同时,不要放弃内地棉区,特别是不和粮食争地的地区。从产业的发展规律来讲,不能把宝都押在新疆,另外这对于内地棉农来说也是不公平性的政策。目标价格补贴之后,我国从棉业发展来讲是一个分水岭的过程,未来我国棉业将出现以新疆为主,内地为辅的局面。
  对于棉花产业来说,2014年是需要定力的一年,对临时收储政策的评价需客观,对于目标价格政策的预期要谨慎观察利与弊。期待着政策对于市场的干预度降低,提高对于市场的容忍度,让市场回归正常。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农业品事业部总监王玉飞
  熟悉市场期货风险大大降低
  期货市场的两大功能,一个是价格发现,另一个是套期保值。这两句话业内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做起来确实非常难。这两大功能需要有期货市场很好的交易规模,很好的流动性作支撑。期货市场要想发挥这样的功能,提供这样的平台,要有流动性,还要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在合约的设计方面,要严格参照主流产品,比如纱线,要么是精梳棉要么是普梳棉,现在大连交易所在棉纺织领域也在做认真的研究,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产品种类,交割制度上结合市场贸易模式,不同产品的模式是不同的。
  很多人认为期货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全世界的市场同样如此,保证金只有5%~10%,有这么低的保证金,来做扩大20倍的交易,风险是很大的。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因为对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生产贸易加工流程非常熟悉,而期货市场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应该是和现货市场上相关性非常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期货市场一定是反映了现货市场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交易,可以说胜率也是很大的。
  交易所有过统计,产业客户的赢利率比投机客户还是要高一些的,尽管它是一个零合的市场,具有博弈性。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
  以实现无人化工厂为目标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如何改变把化学纤维作为主要原料的原料结构;二是装备技术如何持续进步;三是我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进一步提升。
  而对原料问题、技术问题、资本问题如何创新性的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主题。在棉纺设备方面,实现设备数字化无人工厂,是恒天集团的长远奋斗目标。过去10万锭棉纺厂,大约需要10万工人,现在10万锭需要几百人,我们的目标是几十人,最后到不要用人。
  围绕新纤维新技术,恒天集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低成本碳纤维、用溶剂法生产LIS纤维、聚乳酸纤维等。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制造商,恒天集团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光有技术突破还不够,必须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恒天集团现在管理的资产近6千亿元,恒天财富为客户理财,提供基金近1千亿元,下一步,恒天集团将围绕基金资本市场等,为广大客户提供成套的服务。通过恒天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集团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客户持续提供技术创新的装备。
  在如何提升品牌方面,恒天做了很多努力。品牌的根是文化,如何把文化产业和纺织服装很好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纺织业的全球竞争力是恒天持续的探索,我们已经跟北京市联手建设国家创业中心,最近也在跟上海市政府探讨合作事宜。
  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雪梅
  低谷期是创造新生产力的好机会
  在经济低谷的周期当中,各种经济矛盾都会凸显,矛盾的解决和演变的过程,会推动经济向下一个周期发展,我们把这个斗争的过程,称之为“危机动力”。我们认为,低谷是创造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周期性机会。
  我国棉花的种植问题、产量问题、政策问题一直被提及,作为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如果我们能够在替代性的研究和开发上实现一些突破和更进一步加速替代的话,对于缓解目前棉花的困局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
  纤维素纤维是最接近棉花的一种纤维,来源于天然的纤维素。通过设备创新,丝丽雅公司从单产1万吨的生产线发展到了今天10万吨的生产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在替代棉花的经济性方面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过去粘胶产品价格高于棉花3000~3500元/吨,现在就国际棉价而言,我们的价格和成本状况具备一定的经济性。粘胶纤维在纤维整齐度、纯净程度等很多特性上优于棉花,另外,粘胶纤维可以和任何一种合成纤维混纺搭配,可以解决合成纤维的不透气等缺点。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金凯
  我国棉花种植应更加注重质量
  当前,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着市场问题、质量问题、成本问题这三大难题。
  在棉花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素影响,棉花市场化的进程比较缓慢。真正的棉花体制市场化改革是2001年开始的,后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收储当时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棉花方面实行的临时性措施,结果成了常态化。所以在棉花市场化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现在又提出来是要推进棉花市场市场化,等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由于持续3年的收储政策,国内外棉价长期处于不同步并且价差巨大的状态,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棉花的成本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形成的:一是先天的,也就是国内的棉花的种植模式和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们棉花的种植成本是偏高的;二是市场,也是政策因素的影响。
  棉纺织企业较清楚,我国的棉花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影响当前或者近期纺织企业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困难所在。我国农业的结构和规模决定了我们现在单产全球最高,但有些技术手段的引用,影响了棉花内在的质量。我认为,我国棉花种植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总量,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用棉需求,而棉花总量应依靠全球资源来调配。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