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和北京5个棉纺织工业新基地的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在钱之光亲自统筹协调指挥下进行的。
1952年,中共中央为了迎接我国历史上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经济战线的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适时地“把工作重点从生产转到基本建设上来”,学习并做好基本建设工作。
钱之光对此早有预见。早在1950年3月就召开全国公营纺织机械厂会议,研究部署利用原有的纺机修配力量,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专业生产、全国成套、统一分配”的方针制造棉纺织成套设备,解决纺织工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设备。1951年7月成立纺织工业部直属的新民工程公司,从上海、天津、青岛等纺织工业老基地抽调30多名技术干部,并收购了一个私人制造厂,承担3年恢复时期咸阳、邯郸、武汉3个新建棉纺织厂的基本建设设计工作。
中央发出“把工作重点从生产转到基本建设上来”的号召后,钱之光雷厉风行,于1952年7月在纺织工业部机关成立基本建设局,任命李竹平为基本建设局局长,陈钧、孙以栋为副局长。各大区纺织工业管理局也相继成立基本建设处。同时以新民工程公司的30余名技术干部为班底,组建基本建设局设计公司,并相继组建了部直属的华北、西北、华东、中南等4个建筑工程公司。还确定由上海、天津、青岛等老纺织工业基地分别对口支援新基地的建设。钱之光还决定从苏联聘请7位富有经验的基建设计专家,包括纺织工艺设计专家和土建结构设计专家,指导中国纺织工业的基建工作。
为确定新纺织工业基地的厂址,钱之光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石家庄、郑州、西安等地考察,就勘察设计单位的初选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核查,然后进行综合比较,择优定点。在石家庄考察时,他们住在一户农家,连门都没有,几个人挤睡在一个炕上。此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批新基地没有一个因选点不慎而给生产带来不良后果的。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有关同志在回顾当初艰苦创业的情形时说:“与其他工业相比,旧中国的纺织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但总量也仅有500万锭,其建设项目不是由外国人设计,就是由国内私人设计事务所拼凑而成,真正从事工程勘察、设计的技术人员很少。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一切从零做起。当时的纺织工业部党组书记钱之光、基建局局长李竹平,为组建设计队伍付出了极大心血。”
设计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少人只身来京,长期散居单身宿舍。工作和生活条件虽差,但能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亲手描绘蓝图大家都兴奋不已。
“一五”初,纺织部下达了在北京、石家庄、郑州和西安等地新建4个棉纺织厂的任务。担当工程设计任务的设计公司为如何起步犯愁:是循着旧轨,还是寻求新路?茫然之际,传来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建成的消息。正是这一看似偶然的事情,使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工程设计在较长时间里走上“以苏为师”之路。
哈麻厂这座由苏联设计、监督施工和培训人员的新厂,其整体设计、公用设施中心负荷制、不同专业相互协调的概念等,使设计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耳目一新。
原纺织工业部专家工作室负责人黄克复回忆道:“‘一五’计划开始之前,纺织部聘请了两位苏联专家担任设计顾问,一位是纺织工艺设计专家,一位是土建结构设计专家。对他们提出的重大建议,钱部长非常重视,一般都要提到相应的会议上讨论。有几件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如关于纺织厂的开间,中国原有的纺织厂均为4m×6m的小开间,苏联专家建议新厂设计采用7.8m×12m的大开间,厂房内柱子少,使用面积相对增大,可使机器排列合理,且有较大的运输通道。同时在建筑方面建议采用薄腹梁、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菱苦土地板等新技术。这些技术除苏联援建的哈麻厂外其他工厂还没有应用过。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许多问题,表示担心。钱部长极力主张采用新技术,同时要求必须稳妥可靠。他要我们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先去哈麻厂实地考察并要求大家在现场把所有问题弄清楚,哪些我们可以采用,哪些尚无条件采用。
在这以后,新厂设计都采用大开间以及上述各种建筑技术,并由棉纺织厂推广到毛、麻、丝、针织、印染等大型工厂,将中国纺织厂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