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纤维 >>  热点关注
传统棉纺竞争白热化,麻纺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时间:2024-11-27 10:05:08    来源:纺友网  

中国棉纺产能庞大,2023年底棉纱产能达1500万吨,但产量仅455万吨,产能利用率30.33%,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企业竞争加剧,存在诸多挑战。

传统棉纺竞争激烈。需求疲软:国内外市场对棉纺产品需求不足。国内方面,2024年3月纺服需求整体低迷,纱线价格持续下滑;国际方面,海外订单缺乏持续改善动力,非洲等新兴市场因本币贬值进口积极性降低。成本上升:棉花作为主要原料,价格波动较大且总体成本较高,同时劳动力、能源等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棉纺企业产品种类和品质相近,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市场上产品替代性强,企业只能通过价格战等方式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环保压力增大:棉纺行业在印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染物,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环保设备和技术改造,增加了成本,也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麻纺成为下一个风口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如市场需求增长:消费者环保、健康意识增强,麻纺品天然、抗菌、环保等特性契合其需求,在服装、家纺等领域愈发受欢迎。同时,麻纺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高端细分市场如家居装饰、婴儿服饰、高端时装等领域,需求量持续攀升。

技术创新推动:在纤维材料方面,研发出高功能性、可生物降解的麻纤维及相关人造或合成纤维,改进了麻纤维性能;纺纱织造工艺的进步实现了生产线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染整技术的提升则丰富了麻纺品的色彩和图案,赋予其抗菌、防紫外线等特殊功能。

政策支持助力:政府的环保政策推动麻纺行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加强了环保染整工艺的标准化,促使企业采用循环再利用材料。同时,扶持性政策为麻纺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原材料供应上,推广环保、有机的种植方式,保障了麻纤维的稳定供应。产学研合作紧密,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麻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企业还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文化传承与附加值提升:麻纺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推动了麻纺行业的热度,使麻纺产品具有文化附加值,如手工编织、刺绣和印染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麻纺织品牌,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麻纺行业的瓶颈也是多方面的,如原材料方面,种植受限:在“粮食安全”背景下,麻类种植面积受限,多在贫瘠、陡峭山坡地,机械化难度大,劳动力缺口也大,影响产量和品质,像苎麻收获就面临此类问题。品质与成本矛盾:如苎麻,纤维支数多则产量低,存在高产与优质的矛盾,且优质品种研发投入大,成本高。

技术工艺方面,生产技术落后:与化学纤维和棉纺织行业相比,麻纺技术和装备水平差距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加工难度大:麻纤维硬,加工的衣物舒适度差,需科技创新提升品质,且麻纺品的染色、后整理等工艺复杂,废水排放处理要求高。

市场方面,品牌影响力弱:麻纺企业品牌建设不足,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低,缺乏专业营销团队和渠道,在国内外市场开拓难度大。市场需求有限:麻纺品虽有优点,但市场份额占比较小,消费者对麻纺品的认知和接受度还需提高,且其价格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需求.

产业链方面,协同发展不足:麻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缺乏有效协同,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如种植户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原材料供应与生产需求不匹配。标准规范欠缺:行业标准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行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扰。

政策环境方面,国内支持不足:国内政策对麻纺行业支持力度不够,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相对薄弱,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国际限制较多:国际贸易摩擦使麻纺织品出口受限,且国际环保标准严格,企业需增加投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增加了出口难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