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 >>  行业聚焦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谈行业40年发展成就
时间:2018-08-01 10:04:51    来源:中国纺织报  

  编者按:改革图治,四十不惑。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体制、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才能得以实现。纺机行业的技术创新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包括化纤机械、纺纱机械、机织与针织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布机械和配套装置、基础零部件,以及器材、软件等600多类产品的门类齐全的生产制造产业,在世界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纺织报纺机专刊特别推出“磨砺利器”——中国纺机发展40年系列报道,分别从技术创新、出口、展会等几大部分,梳理并总结中国纺机行业的成就与贡献,描绘出中国纺织纺机改革开放所走过的40年历程。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中国纺织机械行业正顺应时代要求、服务发展大局,为纺织工业提供高质量、智能化的新型纺织机械装备,为支持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 本报记者 王继征

  40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从小到大,快速成长。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机械生产制造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的国家。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认为,未来,要适应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纺机企业要继续从智能化、提效降本、绿色环保等方面入手,在推动装备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谈到40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如此感慨道。

  从1983年到当时纺织工业部装备司任职开始,王树田一直在纺织机械领域工作,基本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纺织机械行业挣脱体制禁锢,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图强的发展历程。

  40年前,全国生产纺织机械的企业只有几十家,如今规上企业超过600家;40年前,中国纺织机械基本没有出口,直到2000年,中国纺织机械出口额刚到2亿美元,而现在年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左右。站在新的起点,回顾来路,回忆往昔,正是改革开放激发了行业的活力,使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展望未来,也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开放,行业才能由大变强。

  改革:逐步挣脱体制禁锢

  纺织机械行业的任务是为纺织工业提供技术装备,与纺织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机械生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纺织企业对设备的需求变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生产新产品。而在计划经济时代,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用户是脱节的。

  “那时候,(纺机)企业只需要管生产。每年纺织机械的生产计划需要经过‘两上两下’:先由各省(市)上报计划申请,再由国家主管部门进行总体统计协调后进行批复,有些事项再进行协商后,最终才能下达计划。”王树田回忆说:“1987年,开始举办纺机订货会,纺机企业可以与用户直接面对面了,但销售产品还是需要通过国家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填写一式5份的产品分配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3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的改革、改组、改造全面推进。从国家层面上,实行政企分开,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提高了国企的经营活力。纺机生产企业也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开始适应市场竞争。与其他制造业相比,纺织和纺织机械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也最为充分。在此洗礼下,一批民族纺机品牌依靠科技创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行业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发生变化。此前,纺机生产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形成国有、三资、民营企业三分天下格局,行业整体活力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当前,纯国有所有制的纺机企业已很少,纺机行业的主体构成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此外,恒天、太平洋这两大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以2013年江苏金昇实业有限公司收购欧瑞康天然纤维和纺机专件事业部为代表,中国纺机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和并购重组案例增多。一批纺机企业通过全球化市场布局快速成长,其在行业中的作用也越发突显。还有许多企业与著名的外企进行联营,这些合作之所以能够达成,原因就在于我国纺机企业自身的成长和素质的大幅提高。

  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

  改革开放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长时期的封闭发展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技术开始进入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进口纺织机械设备,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民币的外汇额度。”王树田介绍说。当时,先进的装备,比如无梭织机、气流纺纱机,以及先进化纤设备的引进,对于改造提升中国纺织业、提高纺织业整体装备水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国外设备的引进,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国产纺机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为了提升国产纺机装备技术水平,1985年,我们对自动络筒机、粗纱机、简易式剑杆织机、摇架四项关键设备进行了技术招标。”王树田强调,当时在确定四项关键设备技术指标时就把目标定位在丰田、赐来福、必佳乐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平上。此后,针对制造精度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的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国家实施了“两机”项目,支持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关键部件的进口,对重点研发企业提供贴息贷款支持。

  这一阶段,通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以市场换不来真正的技术,国产纺机装备技术水平真正大幅提升是在加入WTO之后。”王树田表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后,供应链重新打造,贸易环境的开放,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国产纺机装备加工水平的提升。”

  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纺织和纺机行业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随着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中国纺织机械以性价比高等优势逐渐被海外用户认可。2014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达到31.48亿美元。在加入WTO以前,中国纺织机械年出口额最高只有1.99亿美元,到2000年才突破2亿美元。2017年,我国纺织机械产品出口34.39亿美元。 此外,纺织机械出口所占的比重从过去的不到10%提升到接近15%,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纺机行业正在逐步转向外向型经营模式。中国的纺机产品在国际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在全球纺机市场的地位在提高。

  未来:以智能制造为目标

  40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从小到大,快速成长。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机械生产制造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的国家。

  “这些年,纺机产品技术进步明显。近几年,纺机行业每年完成各项科技成果鉴定30多项。从每年通过技术鉴定的情况来看,纺机新产品增多了,专家评价更高了。在近年通过鉴定的纺机项目中,多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在过去并不多见。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说,产品的一致性更好,稳定性提高了。”谈到中国纺机行业发展成绩,王树田充满欣慰。

  进入发展“新常态”后,纺织机械行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发展高端纺织机械和优质专用基础件。经过多年的努力,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型纺织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可喜成果,各类纺织机械中均有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向市场。

  但同时也应看到,纺织机械技术与装备仍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很多方面与国际最先进的水平仍有距离,特别是纺织机械,以及专用基础件在满足市场高端需求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分析其中的原因,王树田认为:“一方面,我们的工艺基础比较差,缺少传承和积淀;另一方面还需要整个工业基础体系的提升,这方面难度比较大。所以,‘吃透’原始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仍是中国纺机行业的发展核心。”

  服务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是纺机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重点,王树田认为,随着各项生产成本上升,国内纺织企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考验。而要应对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保持我国纺织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智能制造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应用创新设备减少用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提升机器设备的生产效率是明显的发展方向。王树田表示:“要适应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纺机企业要继续从智能化、提效降本、绿色环保等方面入手,在推动装备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成本上升因素无法消化,低端纺织产业由国内转移到国外,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的趋势也很明显。“我国纺织机械也要跟着走出去,未来纺织机械出口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加大,预计将超过20%。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王树田说。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纺织机械行业面临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摆脱以往以产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的潮流,以前沿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和优化设计为先导,发展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和受市场欢迎的高性价比的实用产品;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稳步提高国产纺织机械和专用基础零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水平。这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方向。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