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纺机 >>  最新资讯
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汇聚新思路推介新技术
时间:2018-06-08 09:41:57    来源:中国纺织报  

2018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6月7日在山东泰安举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等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以“智能创新、高质提效”为主题,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纺织机械协会联合主办,吸引了近300位棉纺织企业、纺机企业的代表参加。



技术升级步伐加快带动高质量发展

进口棉配额增加利于原料价格稳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秘书长高勇对当前我国纺织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今年1~4月纺织行业延续了2017年以来平稳并略有增长的发展态势。从纤维加工量来看,2017年,纤维总加工量为5430万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少的一年,尽管棉花使用量增加,达到755万吨,但化纤使用量增长较少。高勇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利润保持增长,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原料价格稳定。就棉纺行业而言,总体发展平稳略有提高,这样的表现是稳定的国内外棉价差带来的,让行业在劳动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仍旧维持了当前的竞争力。但随着原油涨价,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对出口产生影响,高勇预计,今年二、三季度,行业效益可能出现下滑。对企业广泛关注的“一带一路”和新疆地区政策调整话题,高勇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随着出口订单转移,纺织行业最需要走出去的是针织服装等终端产品。对全球市场形势变化,企业应调整布局。


高勇指出,棉纺织行业在持续进行结构调整,一个重要表现是技术装备升级步伐加快。在“十三五”期间着重推广的6条智能示范生产线中,纺纱智能生产线发展速度最快,目前已经进入批量推广阶段,也标志着纺纱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棉纺行业还要大量存量传统设备需要提升改造,细纱短车集落改造,自动落纱小车等都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在纺纱技术上已走在世界前列,还需要就传统设备如何适应新型纺纱技术进行探讨。他希望2018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能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推动棉纺织行业的改造升级。


王树田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技术升级是永久的话题,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与中国纺织机械协会联合主办的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两年来在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这次的会议也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对当前我国棉纺织市场运行形势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2017年及今年一季度,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产品产量稳定提升,行业景气指数稳中有升。在分析棉纺原料情况时,叶戬春透露,近期发改委将增发100万吨进口棉滑准税配额,同时明年进口棉配额也会增加。



智能化是纺纱工程发展必然方向

各环节技术突破带动全方位提升


东华大学教授程隆棣分析了智能纺纱技术地位及其关键技术。他首先对纺纱智能化的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纺纱智能化目前的主要技术瓶颈进行了剖析。第一,纺纱过程需要进一步连续化,目前在智能化上包、梳并联、精粗联、连续化在线纱线定形方面还要突破。第二,纺纱质量监控要智能化,包括在线检测、分类,在线检测修正,管纱在线检测分类,筒纱在线按质归类。第三,纺纱管理智能化。包括工艺管理智能化,根据终端产品需求实现全流程工艺最优化智能设计;原料上包管理智能化,降低混棉装备的混合压力,实现抓包均混;细纱在线人工干预管理智能化,智能调用人工干预;环境工艺智能化,按品种智能化最优自调系统。他提出要建立纺纱工艺自动寻优系统,包括建立工艺数据库系统、工艺自学习系统和网络学习系统。他还就智能化纺纱的短流程技术进行了探讨,如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梳理、精梳设备车速,细纱超大牵伸。



赛特环球公司销售总经理郭加阳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人工包装运输或机器代替部分工序包装运输、效率较低、产品质量受工人素质影响较大,筒纱包装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劳动强度大,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国外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对纺纱厂的个性化需求研究不足,难以全面铺开,而国内筒纱包装设备一些关键工序还需要人工辅助。



赛特环球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各种包装模式都能生产的厂家,目前已经为华茂、百隆、华兴、魏桥、三和、天虹、如意等公司成功装备了筒纱包装物流系统。筒纱包装也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种包装模式,像魏桥的纸箱包装模式、华兴的环锭纺编织袋包装模式、宁夏如意气流纺编织袋包装模式、新疆天虹的热缩膜包装模式、越南百隆的缠绕膜包装模式等。


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提高了包装工序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用料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人工接触对筒纱的损伤问题,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理念,提高了仓库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筒纱智能包装物流系统成功应用案例,2~3年内即可回收投资成本。


郭加阳还就筒纱智能包装系统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筒纱包装智能化目前还处于自动化加信息化阶段,可以说是智能化2.0阶段。包装智能化实际上是对包装流程的创新和变革,如果完全按照原来以人为主导的流程模式实现自动化可能得不偿失。筒纱包装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和包装习惯与流程的优化结合在一起,是众多优秀企业的选择。


浙江浩铭机械科技公司纺织数据平台总监庹宏微介绍了浩铭纺织数据云平台。浩铭纺织数据云平台将每一纱锭每一刻的速度、运行状态、健康状况都记录在系统中,具有断头检测灵敏;每个机台联网云端分析系统,定时上报数据,海量单锭信息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可对接粗纱喂停系统、薪酬考勤系统、人事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特点。



汇川技术智能纺织事业部研发总监殷杰介绍了汇川智能纺织解决方案并重点介绍了模块化全电细纱机多传控制系统。目前对细纱机的要求主要是高效率、高品质、节能、可靠。汇川模块化全电细纱机多传控制系统包括主轴变频、电子升降、集落理管、电子牵伸等模块,可使吨纱耗电大幅降低,提高纱线质量,节省用工。



创新设备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优化实现品质提升


卓郎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花设计师主任严旭新介绍了卓郎清梳联设备在高质提效方面的创新。据介绍,目前卓郎清梳联的发展趋势是高产、高质、高适应性和智能化、网络化。卓郎清梳联设备采用了流体分析、无动力凝棉、高效除杂、高质梳理、信息网络化等新技术,在山东岱银、福建隆源、浙江苍南益丰等企业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宽幅清梳联流程相比常规流程具有明显效益优势。



卓郎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朱应平详细介绍了青泽(Zinser)环锭细纱机的特点和优势。青泽(Zinser)环锭细纱机具有调整方便,成纱质量稳定,可连续稳定高速运转等优势,同时品种适应性强,节能,人性化。他就锭子驱动系统、牵伸系统、自动落纱系统、OptiStep优化纺纱系统、EasySpin用户操作界面等方面的创新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能提供四种纺纱流程全套设备,公司转杯纺产品经理杨玉广以视频演示的形式着重介绍了公司R36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和R66全自动转杯纺纱机。R36半自动转杯纺纱机长达600头,更高产,纺纱箱优化设计使成纱质量更好,优化的AMLspin和AMLspin-pro接头实现更准确的操作,接头成功率提高。立达R66采用最新的纺纱箱技术实现自动对中,确保纱线质量更均匀一致,根据品种需要可以调节排杂,更有效的纺杯清洁方式保证质量恒定。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部室主任董志强介绍了数字化清梳联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针对新疆棉疵点杂质多、小、细、碎,不易去除的特点,郑州宏大设计研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并以此组成了工艺流程短、除杂效率高,棉结、短绒增长少的新型高效清梳联生产线。



在混纺纱线生产中,一般采用人工混合、棉包混合、条子混合三种原料混合方法,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此,郑州宏大还研发了高精度自动称量控制技术,对各纤维组分进行精确称量,按照比例直接进入清梳联混清机组,从而实现连续生产,生产效率较传统人工称重提升50%以上。该混合机组根据生产要求可实现2~6种不同纤维的精确混合,称量误差≤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山东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魏玉强介绍了公司自动称量精准混棉系统生产实践。据介绍,公司购置了多套自动称量混棉装置,解决了人工混料生产效率低、用工多的问题,同时在混纺比稳定性及混棉均匀度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河南昊昌精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驰化纤精梳机的研发进行了探讨。为了实现低档原料高档化,投入产出倍增化,昊昌经过不断研发试验,攻克了化纤精梳纺纱难关。化纤精梳纱原料疵点去除率达到50%以上,纤维伸直度、平行度提升明显,成纱强力提高5%以上,各类粗节、棉结疵点降低30%以上。


专件器材顺应用户发展要求

全面协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纺纱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各类纺纱器材专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各种差异化纱线表现突出,其生产中对胶辊、胶圈的性能要求更高。


无锡市兰翔胶业有限公司研发部长李少周介绍了差别化纺纱胶辊的开发及应用。差别化纺纱对胶辊的质量诉求集中在耐油、抗污、抗拉伤、适纺性能好、弹性优良等方面。据此,无锡市兰翔胶业有限公司研发了866MD胶辊,其表面摩擦系数低、表面张力能低,在抗缠绕性和耐磨性能上要优于同硬度产品,解决了差别化纺纱胶辊损伤问题。


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秀成棉纺细纱锭子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主机、专件器材、纺纱工艺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满足纺纱需求变化。棉纺锭子是棉纺细纱机上卷捻部分的重要专件,与其它纺专器材配合,同时完成对纱线的加捻和卷绕。棉纺锭子配合主机,实现主机的功能、性能,满足纺纱工艺需求,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



为了满足主机自动化要求,出现适应集体落纱细纱机的配用铝套管锭子;为保证留尾纱可靠,带有新型夹纱器的锭子正在大量使用,开车断头率低;单马达锭子(电锭)的技术突破,实现单锭监测,断头自停。铝套管锭子适用于集体落纱,满足自动化插拔纱管要求,纱管配合结构改变,高速纺纱不变形、不跳管,尾纱留头、断纱效果好,满足自动络筒工序要求;配用合适卷装,适应高速化纺纱,国际上最高达到22000~23000 r.p.m工艺速度,纺纱运转稳定性好。具有特殊留尾纱功能的锭子,在铝套管上加装不同结构的夹纱装置,使集体落纱细纱机 留尾纱可靠,减少人工清理。配合粗细联、细络联发展,铝套管锭子配有割纱盘,保证断纱位置一致,便于自络找头。


为了满足主机高速化的要求,锭子的纺纱速度在不断提升。自上世纪80年代起,每10年提升平均2000r.p.m 左右。如今以纺纯棉40支为例,大多纺织企业纺纱速度在16500r.p.m左右,有10%~15%的纱锭,纺纱速度在18000r.p.m左右。国产锭子在产品结构技术、材料材质、制造技术与检测、高速化条件下的应用研究,还有一段高峰需要攀登,尤其锭速在20000r.p.m以上的使用条件。


为了满足主机提升能源效率的要求,锭子与细纱机的龙筋孔实现精密定位配合(即由活锭子改为死锭子),防止细纱锭 子走动。为了降低能耗,锭子结构技术也进行了创新:改变锭胆的摩擦和润滑状态,新型锭子锭胆采用流体动压润滑,轴承规格、锭盘规格小型化,降低细纱机传动系统能耗。


曹秀成认为,主机企业、锭子企业与用户企业的协同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大格局:细纱机生产企业与专件企业通过技术协同和营销、服务协同,紧密结合,共同提升设备性能和功能。在技术协同上,主机企业应依据产品定位,满足纺纱工艺需求及设备效能发挥,优化专件器材配置;专件器材企业围绕主机企业和用户纺纱工艺要求,配合主机企业完成交钥匙工程,即配合主机企业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在营销、服务上,主机与专件企业应协同服务,如锭子的安装、润滑、维护、保养,与主机同步进行,并及时沟通市场变化和用户使用要求。


差异化个性化满足下游需求

提质增效加速企业创新发展


随着国内制造业大趋势的变化,纺纱行业的变革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努力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新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成为多数企业的重点工作。与此同时用工短缺成为常态,企业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成为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在差异化、个性化、功能化纱线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订单式生产经营。山东岱银纺织集团副总经理李伟介绍了公司差异化产品柔性化制造生产线设计思路。公司3万锭差异化产品柔性化制造生产线,突出个性化定制特点,实现各种纤维的混纺,在设备配置上满足多组分、差异化、小批量订单快速翻改品种,灵活调整工艺的需要,有利于各种原料的灵活搭配。智能化操作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面板一键调整,减少用工减小劳动强度。生产线采用了短车细络联,李伟分析认为相比长车细络联,短车细络联一次性投入高,但考虑长期生产需要,其经济效益会逐渐显现。


浙江同辉针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印平分析了针织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对纺纱企业的要求。目前针织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提高纱线的个别品质指标,利用不同纤维的功能特性互补,利用两种原料收缩率和染色性能不同做差异化产品,利用反向思维,借力纤维,切入下游,仿提花织造等方面做文章。在对纱线的要求上,要求性能兼顾,合理配比,保持一致性。印平表示,在针织纱线使用中还存在着标识不对应、规格成分不统一,原料重量不足等问题,需要纺纱企业引起重视。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差别化高档混纺纱线,连续40年保持盈利。南通双弘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乐荣庆以企业自身的实践,介绍了如何实施提质增效战略,加速企业创新发展。双弘公司应用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开发出石墨烯聚酰胺系列纱线、仪纶纤维系列纱线、循环再生纤维纱线、环保粘胶纤维纱线等众多新品;应用新方法,开发新亮点,采用精梳技术,开发出化纤精梳系列纱线;应用新技术,挖出新效益,对普通细纱断头吸棉风机、细纱长车断头吸棉风机进行节电改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冬灌夏用技术项目节水节电;应用新设备,大力提效率,通过技术改造,加速了效率提升。


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陈乃英介绍了纱线产品开发新思路和关键要素。他认为,产品创新重点在两头:前端原料和终端服装等产品的创新。纱线产品的开发,立足点应建立在最终产品上,因此成功的开发要与终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纱线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领导的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营销能力和新品的推广,成本和治理的控制,设备的配套和技术改造,信息化在新品开发中的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纺织企业的应用。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