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周要闻
习大大院士大会鼓励突破卡脖子的科技,纺织院士迎解行业难题!
时间:2018-05-31 10:31:25    来源:中国纺织报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大大院士大会讲话金句

正如习近平所说,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一直以来,纺织领域的众位院士,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行业和祖国作出重大贡献。如今,建设科技强国和纺织强国的伟大征程,将为纺织高精尖人才们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纺织院士谱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习近平


季国标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现为国务院国资委专家。出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后去德国、英国学习化纤技术。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化纤工程技术、生产运行和工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奠基者、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在我国最早建设的保定、南京、兰州化纤厂任副总工程师,仪征化纤联合厂任总工程师,主持工程和生产技术,建设和投产均取得成功。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和参加了辽化、川维等几个化纤基地总体技术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主持拟定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化纤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机电一体的纺机国产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创和主持了1985年以来5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1993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注册的高级化纤专家资格。同国际化纤届有广泛交往,享有声誉。2004年被推举为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主席。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梅自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8年获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副博士学位。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50-60年代和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四种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国产梳棉机的主要机型之一。60-70年代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棉纺生产上水平活动,使占当时全国生产能力三分之一的大批棉纺厂提高了生产水平。80年代牵头组织研制成功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年代初参与引进技术国产化重中之重专项的调研评估论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加快纺织装备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郁铭芳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专家。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鄞县。1948年毕业于上海私立东吴大学。曾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现任东华大学教授、博导。50年代,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0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在反复论证、多方准备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关于喷丝成布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建议。1990年投身于92、9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切片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翔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 出生于上海市。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名东华大学)染化工程系。 现任东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纺织品功能整理、新型纺织化学品、染整加工与环境(生态纺织)。

主持完成50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30篇,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成绩显著。

主要研究成果有免烫功能整理剂系列、阻燃剂系列、硬挺剂系列等的研制、应用和产业化,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项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重大进步奖”。 1990年代中期,国内率先提出纺织生态学概念,该领域已成为本学科和行业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 1990年代后期基于节能减排大方向,开展将紫外激光等物理方法替代化学方法用于纤维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2000年以来,将关注的视野从着重于对纺织品功能整理的研究扩展为纺织品染整加工与环境、气候变化与纺织品低碳发展以及纺织化学品的风险识别与替代等,先后承担和完成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和863计划重大项目的课题,进行相关领域的战略咨询和科研项目的研究。

从事纺织高等教育六十多年,2013年获“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


孙晋良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三十多项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国防科工委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项目及部、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及增强骨架材料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研究成果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应用。主持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 项目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蒋士成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7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任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兼任中国化纤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化工、化纤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设计总负责人,规划了我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工程,全面负责设计、施工、安装、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为仪化一、二、三、四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和生产、技术管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国产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聚酯八单元30%增容技术改造,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容量聚酯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主持仪化公司贯标工作,推动仪化公司质量及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曾获建设部设计金奖和特奖各1项,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姚穆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该领域科研和教学,曾提出基于中国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系统特点,综合反映皮肤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工程学的着装舒适性模型和透过织物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界面阻抗理论,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为特种功能服装研制奠定理论基础。开展纯化纤仿真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参与设计、研制新型化纤多异多重复合变形长丝—军港纶及其加工技术,产品用于驻港澳部队、解放军、公安、武警等部门制服及民用服装。主持和指导了中长绒陆地棉品种筛选及其加工技术研究,有益于巩固我国棉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先后研制纺织仪器16种,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多项。主编、参编及翻译出版著作18本,主编《纺织材料学》高校教科书,三版共25次印刷发行20余万册,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国家培养博士18名,硕士43名及大批科技骨干。


俞建勇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宁波市。1991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华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天然纤维资源开发、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纱线和功能纺织材料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工作。突破黄麻纤维精细化与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推动天然纤维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攻克竹浆纤维制造及其产品应用关键技术,促进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发展;研发新型环锭集聚纺技术及加工系统,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研发特种纺织复合结构及其成形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型战略武器系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著书籍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4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4项。


推动纺织智能制造发展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纺织领域,这些科技工作者一直以将我国由纺织大国推动成为纺织强国为目标,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

中国工程院十分重视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推进我国纺织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等,提质增效,加快走向生态、绿色、低碳、高端,实现大而强,中国工程院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于2016年设立并启动实施“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对未来5~10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进行战略布局谋划。通过两年多的工作,目前该咨询研究项目已完成研究工作,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今年4月,“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和“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两项成果发布会相继举行。这两项战略研究项目均是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集聚了10多名院士、80余位专家学者的智慧。

会上明确了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提出了“未来5~10年纺织智能化制造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支撑纺织产业走向生态、绿色、低碳、高端,并向新兴产业领域深度拓展,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国防安全贡献度”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路径。

俞建勇表示,“未来5~10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和收入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持续发展、高端制造战略实施、生态绿色发展持续、互联网经济发展,将促使纺织产业进一步提升市场响应度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就业、进一步加快走向中高端、进一步节能减排减量、加快发展新模式和智能纺织产品。因此,加快发展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将推动我国纺织产业革命性变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向中高端提供保证;将推动纺织产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有助于我国纺织产业在世界纺织科技新一轮变革和产业格局变化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部分内容摘编自新华社、中国工程院网站)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