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纺机 >>  最新资讯
中国纺机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时间:2017-04-26 10:23:07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王继征


  纺机企业在开发智能装备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面进步明显。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公司加大数码印花设备开发力度的同时,还重点开发了线上设计业务,以设备+设计的模式,努力满足用户从设计到生产的各种专业需求。其推出的“米印”平台能够一键智能生成设计,实现“线上订制,线下生产”,一经面市,便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 本报记者 王继征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市场低迷之后,纺机企业的好日子似乎一下子就来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纺机企业的产品订单都开始增长。根据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对40家纺机主机及器材专件生产企业的调查,2016年企业订单总量增加的企业占比达62.5%。对于2017年的行业发展形势,51.3%的企业认为形势乐观,持不乐观态度的企业仅占5.1%。

  哪些因素推动了纺机市场的回暖?这种好日子能否持续?未来纺机企业的发展重点是什么?3月28日,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等协会领导及近200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共同分析行业形势。

  质效提升 着重内涵和实力

  纺机市场的形势与下游纺织行业发展密不可分。高勇首先详细分析了纺织行业发展情况:过去一年,纺织行业顶住了内外压力,保持了缓中趋稳的发展势头。2017年纺织行业仍将持续平稳发展势头。高勇表示,要提高建设纺织强国的信心,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加快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至于纺机企业如何在行业的结构性改革中寻找到机会,高勇表示,纺织行业将持续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在行业的占比,这一比重将提升到1/3,纺机企业应着力配合这一结构调整,深入关注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品种和产品品种情况。而在区域结构调整中,今年新疆仍将是纺纱行业的投资热点;同时,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们也纷纷开始全球化布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外棉价差缩小,纺纱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趋缓;但针织、机织服装订单仍会继续转移,且这种转移已从以往的被动转移变为主动“走出去”,设备企业对此应予以关注。高勇还建议纺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更多关注欧洲等海外纺机展的展出情况,从中能够找到不少差异化发展思路。

  王树田也从国家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入手,分别就行业发展环境、现状,以及纺机企业应着力推进的工作、市场情况和协会相关工作等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王树田表示,纺机行业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且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当前一些企业较为悲观地看待行业发展增速低于国家GDP增速的情况,王树田表示,大家要调整心态,理性评估行业的发展,要认识到行业这两年在“质、效”方面的提升,少了高速发展下的“泡沫”,如今的行业发展着重在内涵和实力的提升,在各个产品技术领域所取得创新成果、技术进步及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都是最好的佐证。此外,他还针对国际市场及新疆市场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表示协会将推动行业企业与国际市场、重要新兴市场的对话。对于“一带一路”政策,以及新疆的产业发展背景,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也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为行业企业呈现出更多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分析了纺机行业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并对2017年形势进行了预测。从统计数据和对企业的调研来看,国内市场在2016年三、四季度及2017年初呈现出回暖的态势。尽管纺机行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存在,但2017年运行情况有望好于2016年。当前,纺织机械市场的特点是: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同等重视;新建(新疆)项目和存量技改项目活跃;成套设备制造商市场优势明显,个性化机差异化需求市场广阔;技术进步创造市场需求,品牌优势显现;受价格拖累,企业普遍资金紧张。顾平表示,相对于总量上的减速,纺机企业在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策略,提高运行质量,开发智能装备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进步明显。在纺纱机械、化纤机械、非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织造机械、染整机械等细分行业,纺机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以适应下游客户在新品种、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方面多维度的需求。 

  科技进步 提高国产纺机制造质量

  2016年,纺机行业积极开展创新与结构调整工作,努力提高纺织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国产纺织机械的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坚持自主创新,继续提升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并结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等任务,加快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推进工作。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李毅详细介绍了2016年纺机行业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2016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产纺织机械、自动化系统与仪器新产品获得“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并有4家企业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纺织机械重点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6项,实用新型专利725项,外观设计29项。2016年由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组织的国产纺织机械新产品科技成果鉴定2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6项,4项为国内领先。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对制造业5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的实施建设进行了介绍。其中,前两大工程主要解决制造业的基础能力问题;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人力成本增长较快、质量可靠性亟待提高的问题;绿色制造工程是要用最少能耗和资源投入获得更高产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则是指出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提及科技进步创新,王树田表示,纺机企业应认真思考在这个科技变革的时代,该如何面对、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多年来,纺机协会一直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国内首个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入展会的单位,就是为了使行业企业的创新得到保障。从2016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的情况看,投诉比例较上届减少50%,反映出了行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在不断提升。据了解,目前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正积极与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欧洲合作者沟通,在2018年展会期间加入科研单位、研究机构和专业高校等资源,此举将更有力地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平台建设,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

  如何推进优秀国产设备落地,加大创新产品技术走进更多应用企业,国家这两年围绕该目标出台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秦余国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下的相关政策内容、补偿机制及保险的基本情况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现场分析和解读。

  智能制造 颠覆传统生产模式

  智能制造无疑是纺机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如何为纺织行业提供智能装备,同时实现纺织机械产品的智能制造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所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就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阐述。他从深刻认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智能制造内涵特征,以及系统推动纺织机械智能制造三个方面对智能制造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德国、日本、美国等智能制造推进国家的实现路径分析,并深入剖析了智能制造内涵。

  如何紧扣时代发展节奏,寻找切入市场的机会,纺织机械企业也在行动。会上,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金小团对公司推出的“米印”服务平台进行了功能介绍。作为数码印花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公司不仅在数码印花设备开发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近年来,公司也在大力开发线上设计业务,努力满足用户从设计到生产的各种专业需求,“米印(meprint.com)”平台的诞生与应用,就是很好的印证。

  金小团首先分析了纺织业现状:传统的商业主导型(PUSH)模式,生产工艺起订量大,生产周期长、库存积压严重。同时,产品花色少、同质化严重,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用户主导型(PULL)模式——制造完全依据用户需求,实现低库存;市场快速反应,支持用户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设计价值更为凸显;纺织业“批量生产” 转为“柔性生产”成为发展方向。

  金小团介绍,宏华数码通过设计云、印染云、生产云三朵云来打造产业闭环。针对现有设计开发模式反应速度慢、市场匹配度不稳定的问题,人工智能设计能够一键智能生成设计,需求概念转化精准。据介绍,现在人工智能设计一幅作品仅需19秒。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为设计师提供高效便捷的辅助工具,构建花型智能设计云,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同时,还能紧跟时尚潮流,将大量的时尚图片输入神经网络,自动生成对当今时尚潮流的趋势判断。基于神经网络对流行趋势的判断,智能生成大量的当季流行花稿设计。“线上订制,线下生产”的模式,确保颜色“所见即所得”至关重要。印染云采用大数据驱动的技术思路解决数码喷印颜色一致性管理问题。生产云通过统一管理和分布式调度,实现纺织品印染的“柔性生产”;实现对打印面料、墨水余量、前后处理工艺等生产大数据的远程监控;实现基于条形码的“按件生产”、自动排单调度、生产进度跟踪等。柔性生产链使以批量生产的价格生产一件订制的成品成为可能。

  据介绍,米印平台现在注册用户数已达1.2万人,主要为全国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师。平台建有10万多张花型库,1万张国际顶尖花型,累计订单3万个。

  这两年,五洋纺机在智能制造上的创新举措吸引了众多关注。从媒体报道,到行业内外企业慕名参观学习,让这个企业成为焦点。而这样的认可,不仅让五洋扬名了,更是让企业的设备市场更加火热。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就五洋纺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经验、思路等进行了交流。王敏其从国外新兴纺织市场发展动态,到企业面对的客户需求等入手阐述进行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思路,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