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以人为本”说透了,品牌重塑就有希望了!八一八“链尚·2017中国服装论坛”首日上午的思想火花
时间:2017-03-30 09:49:29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记者 张贵东 肖莹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授权转载


对于如今的服装行业而言,一方面“坏”事层出:需求分化,流量衰减、势能式微、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却又“好”事连篇:消费升级、时空升维、基因进化、认知迭代。3月29日上午,主题为“品牌重塑:以人为本,融合创新”的“链尚·2017中国服装论坛”在北京召开,旨在聚集产业、零售、经济、科技、艺术等跨领域的思想力量,为行业发展、创新实践指明方向。论坛首日上午,在寻找“不确定世界里的确定价值”的主题下,演讲嘉宾试图回到事物的本质和原点,挖掘创新实践的风向标和源动力,痛快淋漓地剖析了服装产业“以人为本”的致胜真谛,现场思想火花飞溅,观众笑声掌声不时响起。

论坛嘉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

中国纺织规划院院长冯德虎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金纯

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周一奇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

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刘建国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明

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

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安政

链尚创始人、CEO赵俊浩

日播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东

北京世星圣洪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安英慧

欣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罗勇晖

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周严

鄂尔多斯集团董事长王臻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

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在主旨演讲(全文附后)中提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代表着成就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智”体现为造就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体”意味着塑造科技密集的制造产业,“美”表现为建立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德、智、体、美”并非截然独立,而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重塑行业的社会形象。

本届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为“品牌重塑:以人为本 融合创新”,孙瑞哲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为何重塑?”孙瑞哲指出,旧的秩序、思维和经验开始被打破并逐步瓦解,曾经成功的优势与模式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持续增长。身处快速变化、深度关联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必须“以变治变”,寻找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其次,“如何重塑?”本届论坛主题给出了参考答案,“以人为本 融合创新”。孙瑞哲指出,“以人为本”,第一是“以消费者为本”,本质上就是以“消费者”为本,这就需要我们逐步树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实时改变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第二是“以人才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异化为“以人力为成本”,而要通过人的价值创造,实现“以人才为资本”,助力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化延伸;第三是“以企业家为本”,要将企业家精神更好地传导、渲染给行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创造之间,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在思想先锋与实践先行之间,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蓬勃能量。


此外,如何理解“融合创新”?孙瑞哲指出,融合正成为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零售:线上与线下融合,重塑消费者体验,打造“忠诚度闭环”,使品牌成为人们主动追随的文化行为和流行聚落,在线上和线下,都能增强黏度,进而抢占消费者的时间;第二,新制造:制造与服务融合,“制造”追求的是相对静止与完美的完成时态,“服务”则是动态的永远进行时,未来的纺织服装企业,将因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静与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价值延伸与想象空间;第三,新时尚:科技与时尚融合,科技与时尚融合下的“新时尚”,将是智慧的时尚,物种多样化的时尚,负责任的时尚,企业必须寻求品牌建设的新途径,创建新的品牌语言并使之深入人心。

链尚网创始人、CEO赵俊浩在主题为“生态:产业的新思维”的演讲表示,市场变了,时代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在他看来,当前传统服饰品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独立设计师品牌、潮牌的发展则呈现欣欣向荣之态。随着个人内容碎片化、中产阶级崛起、个性化需求增长,服装正在从快众消费向消费碎片化的趋势转变。对于凯文凯利提出的“颠覆来自外部,颠覆绝非出自本行业”的观点,赵俊浩对比了企业提升型创新和颠覆型创新中失速点和成功率的比例,以此论证了企业家可以通过对于技术、市场、组织曲线的变化观察把控,完成颠覆式创新。他认为:“创业者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的真正边界。”

中国服装论坛主席团轮值主席、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安政作了轮值主席年度观点发布。他谈道,从宏观的角度,中国已经进入增速平稳的新常态,对于行业而言,品牌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新生代消费主力军正在崛起,消费者无龄化趋势显现;新消费模式正在更加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未来,线上线下零售必须要深度融合将线上线下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渠道采取不同的战略。


他认为,以人为本,首先需要把消费者逐步转变为粉丝,营造顾客体验,商品要故事化;要打造品牌IP,围绕消费者重构“人、货、场”;要创新管理,创新合伙人机制和授权机制,人人边合伙人,人人是经营者。而“融合”,需要主动融合互联网、大数据、艺术以及设计师等,以整合营销联动造势。


对于创新,郑安政提出,“不变的是基因,不变的是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品牌要在营销策略、研发设计、品牌推广、面料工艺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郑安政以GUCCI为例指出,改组管理团队,任命新的创意总监对产品设计进行更新,全面更新门店装修、广告、供应链与物流,加强电商与数字营销,这一系列举措迎来了GUCCI的复苏。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解读了2017年政策取向和前景展望。他谈道,整体来看,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需求结构改善,消费贡献增加,消费结构升级,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2016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和8.1%,展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1%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7和1.2个百分点。

同时,祝宝良也提出,当前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突出,房地产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企业经营困难、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领域风险加大等。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在主题为“互联网在如何改变社会”的演讲中表示,如今,即便是再一个社区、一个公司,也已经被互联网分为了各种不同的社群;此外,基于大数据的工业化定制的“红领模式”也为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启示。因此,互联网连通个体,让人类社会成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让个体意志获得了自由,让物理存在的同质性与自由意志的同质性同时并存,对待异质性的智慧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挑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主题为“文化塑造价值共同体”演讲中表示,必须用文化来驱动自己的企业进行价值提升。此外,好的文创企业需要与互联网平台结合,需要与资本运作结合,需要与轻资产结合,这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在主题为“互联网·命联网!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的主题演讲中谈道,以往的消费模式是“定式”,表现为先设计后生产、先生产后消费,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模式,如今的消费模式是完全“不定式”的,简单地说,在服装行业中已经开始转变为“边设计边生产、边生产边销售”。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和发展模式下,必须拥抱“不确定性”。

名创优品全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以名创优品为例,分享了其在新零售领域的心得。他表示,服务、支付与物流是当下电商的“三座大山”,而对于零售行业而言,其本质应该是对品质以及价格的准确把控。新零售,其标准首先应该是极致的产品设计,而且是要有系列感、简约风、高颜值的设计;其次是极高的性价比,这就需要零售品牌或者企业有爆品战略、规模采购,同时尽可能的缩短渠道;第三就是要有极好的购物体验,对于名创优品而言,这体现在针对消费者的无服务、无推销、无压力,让消费者在名创优品可以轻松购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服装论坛,共同探讨中国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去年论坛,我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使命所在”。今天,我想同大家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代表着成就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智”体现为造就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体”意味着塑造科技密集的制造产业,“美”表现为建立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


责任,是行业树立美好形象的必然之选,是行业推进“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公平竞争”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所必须营造的道德高地;时尚,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是引领消费趋势、提升文化自信必须进行的战略延伸;科技,是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行业转型升级必须打造的战略制高点;制造,是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立业之本,是夯实支柱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巩固的战略基础。


德、智、体、美并非截然独立,而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重塑行业的社会形象。


本届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为“品牌重塑:以人为本 融合创新”,借此机会,我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与大家进行探讨。


第一个维度:“为何重塑?”

一言以蔽之,就是时代“变了”。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增大。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同时,各个国家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蝴蝶缺陷”,“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社会运行风险加剧、地区冲突频繁发生。


与之伴随的,是新时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复杂中成长”的运行特征,呈现出:发展态势,稳字当头;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发展动能,新意迭出;转型升级,挑战巨大的四个总体特征。


一方面,2016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利润总额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市场压力突出。


另一方面,则是增速放缓中所表现出的“正能量”。一是服装、家纺行业全年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8%和6.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取得成效。二是材料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相辅相成,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动力。三是场景经济、娱乐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在不断丰富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


中观层面,这个世界正在呈现出“原子化”与“比特化”的复合化特征。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将世界一分为二: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未来,“原子化”与“比特化”的复合化,同样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一个鲜明特质。


一方面,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AR增强现实和VR模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形成新的生活底层架构,催发传统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场景经济通过VR技术与时装秀、电子商务、量体裁衣等结合,营造交互系统与更具沉浸感的用户体验,增加企业流量,提升消费体验来创造价值;娱乐经济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有用延伸到有趣,网红经济、智能服装、C2B模式等,通过增加趣味来创造需求;共享经济通过分享产品、分享产能、分享创意等方式,实现闲置资源的再利用。


另一方面,对现实物理世界的回归,成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变幻世界中,一种质朴的“根基意识”。在行业语境下,对制造业实体经济与实体渠道的价值回归,正成为一种共性的呼声与趋势。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契合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


微观层面,个体化崛起和新消费趋势,带给品牌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许多曾经响亮的品牌正在失去势能,过去的辉煌难以令今天的消费者向往,战略机会流失;另一方面,众多传统品牌失去声量,消费者充耳不闻,缺乏当下竞争力。入口变了,这是企业最明显的感受,且不是常规意义的小变化,而是深层结构的大转变。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强力占据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颠覆着信息传导方式甚至所有商品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方式。亚文化打破次元壁、冲入现实,以偶像和动漫引领的多元兴趣,衍生出水涨船高的长尾商业。浩浩荡荡的中产大军极速扩张,品质升级的消费浪潮汹涌而来。


可见,旧的秩序、思维和经验开始被打破并逐步瓦解,曾经成功的优势与模式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持续增长。身处快速变化、深度关联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必须“以变治变”,寻找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随之引出的,是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维度:“如何重塑?”。


本届论坛主题给出了参考答案,“以人为本 融合创新”。


首先,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第一层含义是:“以消费者为本”。

需要将品牌着力点落在“人”上,古代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诗经》齐名的《书经》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在商业社会中,其最直接的表现载体就是“消费者”。“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消费者”为本。这就需要我们逐步树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实时改变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对于人性、生活形态进行无微不至的洞察,知道消费者身在何处,全身心沉浸于他们的时空,语言、文字、行为乃至情感……,变“生产导向”为“需求导向”,在消费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语境之中,导引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培养“共情”与“同理心”,创造与消费者连接的新价值点。


第二层含义是:“以人才为本”。

迎接产业革命,推进产业升级,首当其冲的便是人才观的改变。无论技术怎样进步,都代替不了人的智慧,相反是对人的智慧的更大考验,以及创新基因的自我迭代。在市场创新方面的努力固然可贵,但是提升思维创造力、提升设计审美品位的行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以人为本”不能异化为“以人力为成本”,而要通过人的价值创造,实现“以人才为资本”,助力整个产业向高附加值化延伸。


从行业来看,现实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72万元,比2011年提高41%,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提高24%。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人均利润比2010年提高26%,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利润仅提高1.1%。


第二,技术演进带来新契机。高品质、高性能、生物基纤维技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品品质提升与品种丰富;智能制造带来了行业生产效率、制造柔性的大幅提升,棉纺智能化纺纱生产线、自动化全成型针织生产线、印染在线检测自动配送系统、化纤自动包装、服装智能仓储系统等已实现应用;绿色制造推动了资源环境有效利用,针织物平幅染整、高速数码印花等都有所突破。


这两个事实表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在行业内的应用比例在不断加大,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由此延伸出来的信号是:未来,随着机器对人简单劳动的替代,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将迎来“复杂劳动”的价值创造时代。伴随的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逐步摆脱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定性,在依然保持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之外,同时将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人才高地”。未来,不仅是创意设计人才、营销人才与管理人才,拥有高、精、专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同样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转型与提升,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第三层含义:“以企业家为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彼得·德鲁克也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开创并领导了一项事业的人。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创新——把“变化”变为“机会”,把“风险”变为“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行业拥有了一批具有创新思想与责任担当的优秀企业家,在此,我也要向各位企业家致敬,正是你们的存在,使得中国服装行业不管经历了多少次低谷与退潮,都一次又一次迎来崭新的时尚春天,迎来了“美丽经济”的姹紫嫣红。未来,我也诚恳希望,你们能将这种企业家精神,更好地传导、渲染给行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创造之间,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在思想先锋与实践先行之间,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蓬勃能量!


其次,如何理解“融合创新”?


新形势下,创新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创新?我们都知道,每一次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会推动商业生态发生新旧物种大规模替代。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不会那么幸运,每一次都迎来颠覆性的石破天惊。不计其数的“微创新”,恰恰是目前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微创新”,使其成为撬动价值爆发的有效杠杆?需要我们进行有效融合,聚沙成塔,有效链接,培育生态,价值互补。


这就是“融合创新”——企业,必须不断开放,相互连接,共同进化成开放的、多样化的、竞争的、自驱动的组织。换言之,要从封闭的企业链转向开放的价值网,从单一的中心论转向多维的合作观。


融合正成为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零售:线上与线下融合。

全球正在从“物质消费”进入兼容“精神消费”的时代,也就是从产品量的消费转向兼容时间量的消费。我们所要做的是重塑消费者体验,打造“忠诚度闭环”,使品牌成为人们主动追随的文化行为和流行聚落,在线上和线下,都能增强黏度,进而抢占消费者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设计、平衡线上与线下的群体错位与流量转换,将成为“新零售”针对不同需求,在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义上,于融合中实现“增量”的有效途径。


第二,新制造:制造与服务融合。

从行业宏观层面看,当今世界,生产的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制造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服务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中所需的服务资源有逐步增长的趋势。


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正在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型企业,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具有全服务链和全程化服务的企业,延伸产品价值链,打造满足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的“服务型企业”与“服务型品牌”。如果说,“制造”追求的是相对静止与完美的完成时态,“服务”则是动态的永远进行时,未来的纺织服装企业,将因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静与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获得更大的发展活力、价值延伸与想象空间。

第三,新时尚:科技与时尚融合。


行业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相互交融、协同演进,不断丰富着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提供着跨越的发展契机与可能。这既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也是消费端对供给端的新期待。


科技与时尚融合下的“新时尚”,将是智慧的时尚,物种多样化的时尚,负责任的时尚。所以,我们不坐等未来,我们选择创造未来。面对需求分化、流量衰减、需求转变、数据冗余、势能式微等局面,企业必须寻求品牌建设的新途径,创建新的品牌语言并使之深入人心。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我们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到:“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同样,行业发展的迷人之处,是在不断攻克问题及制造问题过程之中,催生出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使命与担当。


可以肯定的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服装论坛便是这样一处“集众智、积众力”的精神共同体,当我们真正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问题少年”:善于发现问题,抛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那么,这个行业也会因为拥有越来越丰富的思辨性与行动力而变得青春永驻,我们也将不断为品牌创新连接赋能,输送有价值的思想养料!


在此,希望参加论坛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够有所收获。谢谢大家!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