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中心 >>  2017年两会专题 >>  代表1+1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两会议案
时间:2017-03-07 15:08:50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于政府着力扶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建议

钱月宝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更多“百年老店”。这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民营经济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县域经济格局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拉动社会投资、做大经济总量、扩大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实体企业发展,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引进人才、产学研合作、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与举措,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对企业的收费,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营造着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民营经济中培育“百年老店”,走创新发展之路是根本。我国的民营经济起步于市场短缺环境,先天技术装备不足、人才条件不足、管理能力不足,在我国经济进入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常态后,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呈现出投资信心不足、投资空间不大、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困境。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少、小、散”呈显著特征,民营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大多属传统产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主要依靠模仿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家族式裙带式管理方式习以为常。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现象还不时存在。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既有主动转型升级的实践成效,有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典型,但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是经营维持,转型困难,创新乏力。许多民营企业想创新,但不敢创新、无力创新、无法创新。不少民营企业处于经营维艰、创新为难之中。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直接受内外条件的制约。内存条件不足是主因,但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创新驱动有实在压力、欠扶持体系,迫切需要政府营造扶持与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条件与良好环境,真正促进民营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政府要设立支持各类企业科技企业的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升级。像江苏、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省份,要率先试点组建“科技创新银行”,专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政府要加大力度实施好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工程、企业创新主体成长工程、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科创园区培育工程,增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对实体企业通过发放“科技创新兑换券”的方式,专门贴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支出,收到了较好成效。

2、打造人才高地。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最为紧缺的是专门人才。政府要主动为各类企业牵线搭桥,组建产学研联盟体系,要为民营企业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在子女入学、安家落户、实验检测等方面提供便利通道与财政补助,并且要有计划地为民营企业人才提供创新培训、学习考察、学术交流等服务。还要将企业人才提升培训成本、员工技能外出实习成本、高级人才安家企业补贴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项目中来,并且对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率给予适当降低,以激励民营企业更加主动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3、改善营商环境。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企业吸收、兼并科创型企业,整合科创型企业的人才、技术、产品等优势资源。要组织科技型民营企业参加国内知名会展。对民营企业的政府服务事项,要进一步减少、规范各类收费。对省级政府确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用自有资金添置科研设备,要推行税前抵扣。要借鉴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做法,创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园区,培育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政府组织专家为创新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共进”。政府还要组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公司”,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让创新企业具有更为良好的融资环境。

4、加强产业引导。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特色,将国资、外资、民资企业组织一起进行产业发展座谈交流,组建产业链分工合作联盟,使之形成产业的上、中、下游配套发展,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做强企业、做优产业增强各类企业竞争力。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要深度智能化提升,对传统行业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培育“专精特新”,政府要主动引导、强化服务、促进升级。

5、推进平台建设。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缺少先进实验平台,缺少质量检测设施。政府要组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要按照集聚、集群、特色的要求抓好规划及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创业中心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人才资源服务平台等,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6、要强化产权保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企业“技术研发费税前抵扣”的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指导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专利的申请和保护,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对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入股、分红交税要实行“分年度逐步缓交”的举措。对企业培育知名商标,政府要继续给予服务与财政支持。

总之,培育民营企业中的“百年老店”,需要企业内外联动,形成合力。在创新发展中,企业当好主体,员工当好创客,政府当好引导。在政府聚力创新中,要克服“扶大弃小”的偏向,公平公正地支持各类企业的创新实践。政府要深入企业调研分析,送引导政策、送支持举措、送创新经验,从而助力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更加有效地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关于利用大数据建立企业环境行为

评价及分析系统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环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标志,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尤其空气环境污染和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国务院正式颁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全国固定污染源管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事业单位环保主体责任得到落实,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精简合理、有机衔接,如何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如何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成为新时期的环保重点工作之一。

从过去几年全国各地的环境信息化情况来看,现有信息系统的设计初衷是实现统计报表的数据采集与汇总,实现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整体功能相对单一,所采集的数据价值有限,各项问题已凸显,与“一证式”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部分系统设计与当前环境管理目标脱节

当前环境管理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而大部分环保信息系统的设计仅能满足单项报表的填报,未建立企业排污全程管理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逻辑,无法支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业务需求。此外,由于缺乏数据校验模块,从近几年各地数据采集的情况来看,数据失真、失实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

(二)污染排放自动监控仍以单一的浓度指标为主

国家已建成全国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对重点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实现自动化的在线监控,形成国家、省、市、重点企业的四级污染源排放监控体系,对环境监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部分地区的在线监控系统仍以控制单一的浓度指标为主,以超标预警为主要功能,没有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有效衔接,没有建立闭环的管理体系,导致无法真正控制污染排放。

(三)缺乏深度分析挖掘,无法发挥数据价值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信息化目标的推广和深入,大量环保信息系统的分析模块仅能实现一些简单的算术汇总,且由于企业申报周期长、数据无校验、数据同步交换等问题,导致统计数据准确度差,很难为环保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从我们的调研来看,环保管理部门非常期望从大量的日常业务数据中,提炼、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既能统观全局,也能查清细节,真正为环境管理提供辅助决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企业排污行为监管等环境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谨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环境行为采集评价体系

企业面对来自公众、媒体、政府等方面的压力,会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手段,需要把这些管理措施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标准化定义,从而建立一整套企业环境行为采集评价体系。基于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或环境污染行为,构建企业排污行为监管数据库,纳入在线监控、排污收费(税)、监察执法、环境统计、排污许可证等一系列业务数据,结合社会舆情、市民评价等客观数据,绘制企业环保画像,发现潜在问题名单,预判异常排污行为。

2、推行企业排污进度智能控制管理技术

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基础上,推行企业排污进度智能管控技术,通过在排放口安装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监测仪器和电控阀门等智能设备,实现从过去单一控制污染物浓度,过渡到控制排污总量。通过对重点企业进行刷卡排污管理,使污染排放控制进入到“精确计量、实时减量、控制流量”的轨道。

同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的预测能力,实行污染流量调度机制,按季节、按区域分配浓度和总量指标,让排污许可证、重污染天气保障、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制度措施可执行、可落地、可检验。

3、研究环境领域的“反欺诈”算法,实现环境数据稽查

《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起实施,污染物的排放量将作为计税依据,因此必将对企业排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环保亟需参照“税务稽查”的做法,构建对企业污染排放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的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环境领域的“反欺诈”算法模型,依靠大数据分析,堵住环保数据漏洞。建议联合阿里巴巴等具备大数据实践经验的企业,快速建立数据处理分析生态链,实现对企业排污行为数据欺诈的智能识别。


关于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建议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创造财富的真正源泉,是综合国力的本质体现,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就业的容纳器,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器。在当前形势下,实体经济存在着下行压力沉重、结构调整滞后、投资持续低迷、运行成本高企等矛盾和困扰,尤其是中小企业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运行情况艰辛,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全力扶持和关注。为此,特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突出要务,绝对不能动摇。首先要倡导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扶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在当前新常态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的源泉。所以,一定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大对脚踏实地从事实业发展的企业及企业家的激励和表彰,让企业家拥有投身实体经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形成全民尊重实体劳动的氛围。再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投机资本“掠夺”实业经济利润的行为,引导企业家专注主业,弘扬“工匠精神”,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要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生存与发展途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建议中央人民政府首先在政策上要加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大力进行智能改造和管理创新,将加工制造优势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强品牌建设与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其次要鼓励支持奖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要从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着手,支持实体经济“专精特新”发展,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在自主创新、开拓市场上下工夫。再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网络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变发展方式。

三、要切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而不纯粹是一个专事盈利的“公司”。银行应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总量。金融业必须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缓解企业贷款成本过高的状况;金融企业应加强贷后检查,跟踪贷款走向,确保贷款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后,切实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要全力帮助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增效。目前,在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实体经济成本高企是影响发展的主要阻力。为此,建议中央人民政府要突出支持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一)要采取具体措施,全面实施“营改增”,落实涉及实体经济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二)要合理降低企业运行要素成本。主要包括:合理降低企业社保成本;降低招工用工成本;降低用地、用能、物流等成本。(三)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成本。(四)要引导企业提质增效,通过支持兼并重组,开展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拓展资本市场,实现管理创新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加快转型升级。

五、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重点扶持实体经济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专精特新”、军民融合、企业上市、绿色低碳和小微企业成长等项目。要大力扶持“双创”,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专项扶持,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保障环境,为实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广大的乡村,既有了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较为扎实的基础,也面临着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新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重整乡村治理秩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要保证按时序、有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乡村,希望也在农村。不仅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着力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发展,要在做强经济、致富村民的同时,还要使农村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乡村治理的全面升级。

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有经验、有典型,有物质基础,更有村民期盼。乡村社会的加快变迁,使原有的乡村管理方式远不适应乡村文明进步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乡村青壮劳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就业,村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来民工增多,村民拆迁离村集中居住,乡村养老、文化发展、生态环境、村民民主权利保障、公益事业发展等众多问题,客观要求乡村推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从乡村管理的实践看,随着“撤乡并村”的推进,村干部管理范围扩大了,管理内容增加了,“小村总理”烦恼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管理能力不适应了,“责任大、权力小”,对村民群众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纠纷,缺少有效的调节方式。乡镇政府对乡村管理“单一权力中心”和“权力单向度”运行模式,也不适应乡村社会组织多样化发展要求。单纯抓经济增长,用金钱来摆平乡村矛盾纠纷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推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完全靠农民自主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新途径,也面临一些体制障碍。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以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推进乡村治理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建议:

1、要将乡村文明治理成效,列入县、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科学化,是为实现农村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坚实的社会基础,是确保农村全面建成并巩固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县、乡镇级政府,要进一步在资源配置、管理规划、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研究并破解乡村治理的新矛盾、新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注重推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2、要在乡村经济资源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深化农村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试点,逐步推进村里的“政经分设”,村民委员会的社会管理职能,要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人员不能交叉任职。村委会要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确定集体企业的组织章程,村合作组织的经营负责人,要进行市场化聘用,财务独立核算,切实改革“官商合一”的乡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3、要整合乡村民主治理的组织资源,吸引并引导“多元主体、同心同向”的乡村民主自治进程。对现在不少村庄试行的“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村委、居委并设”等创新实践形式,要加以总结规范、实践推广。要吸纳乡村新经济组织参与村民自治过程,共同治理村里公益性社会事务。待条件成熟,要在法规层面推出《乡村社区自治法》,将乡村治理的创新经验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4、要规范县、乡镇政府对乡村的管理事权与财权,解决乡镇政府对乡村管理的“越位”与“缺位”问题。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延展到村里,但又要确保“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现。对日益增长的村民公共服务需求、公益事业建设,政府要有规划、有投入、有管理指导与服务,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同时,基层政府的权力运行,要进一步规范公开,接受村民群众监督评价。

5、要夯实村民自治的基层体系,扶持网格化治理体系。要推进乡村信息技术装备,建立农户信息档案。要推行村委会下的“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由村民推荐、民主协商、村民代表会议确定村民小组长人选,乡镇政府组织培训,村集体每年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对乡村的各类社会组织,也要建立促进民主治理的责任主体,纳入网络管理体系,发挥其参与乡村治理、促进文明进步的社会功能。

6、要将村“两委会”干部的教育培训,列入乡镇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理顺政府与村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应当把政府的法规政策传下去、政府强农惠农的支持举措送到村,这应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工作。要让政府机关的年轻干部,更多地到村里去挂职锻炼、帮助发展,同时,也可将村干部乡村发展与治理的创新经验、农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带上来,使政府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将“村干部培育”与“机关干部下村”这两种做法常态化、长效化。

总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进乡村治理已经处于重要的抉择关口。要在着力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同时,政府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乡村“良治”的农村文明发展之路,重视解决“乡村治理无效、低效”现象,以培育农民民主精神、保障自治权利、提升文明程度,让过上小康生活的乡村农民具有更好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推进“强富美高”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于居安思危,尽快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田保护法”的建议


农田是我们祖先开垦并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我国各族人民及其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农田就无法种植粮食和果蔬,六畜也就无法兴旺,人民也就无法生存;没有足够的农田,种不出能基本满足全国人民一天三顿所必需的粮食,那就必然会发生饥荒而挨饿,进而发生动乱。若再加上域外一些“亡我之心不死”的敌对国家以粮食为武器趁火打劫乘机要挟的话,那必然会危及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就会发生巨大的灾难甚至浩劫。前几年日本福冈核事故后我国无缘无故地出现抢购食盐风,其景况令人咋舌。但若是换了抢购粮食,其烈度自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要万般警惕。

虽然这样的情况目前在我们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绝对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必须要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生存与发展进行严肃的思考。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饭吃不饱或没有饭吃,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

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每天消费的粮食居世界首位。随着两胎的放开,我国人口必将继续增长,与此同时,粮食的需求也必然会同步增长。就国土面积而言,美国是930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稍微少一点,但美国的人口却只有2亿多,且有着广袤的耕地和无数现代化的农场。若将美国的人口与耕地相比,即使把现有耕地的一半加以水泥化和房屋化,其子孙后代也依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的可能。

然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三山六水一分田”是我们世世代代必须面对的国情。正因为这样,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软肋。历史上的我国曾是一个是饥荒频发的国家。远的不说,就以民国时期为例,1928年到1930年发生的北方八省大饥荒,居然活活饿死了1300多万人;1931年长江中下游因水灾导致饥荒,饿死者达300万人;1942年中原大饥荒,一千万人口的河南省就活活饿死了三分之一;1946、47两年粤桂湘三省大饥荒,饿极的人民被迫以草根树皮为食,甚至吃“观音土”充饥。两年内,三省竟有1750万人活活饿死,饥饿导致了无数家庭的永远消失。可想而知,那景象是多么的残酷悲惨可怕啊!我国的问候语“饭吃了吗”,其实就是饿肚子没饭吃的委婉语。

可毋庸回避的是,就这么宝贵无比的“一分田”,近几十年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农田,包括大批优质良田,因种种原因消失了。即使现存下来的,也被日夜觊觎着,污染着,慢慢蚕食着,时刻存在着被水泥化和房屋化的可能。

虽然,我们敬爱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农业体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多年来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是农业。但就全国各地来说,视农业为落后象征而加以鄙视、嫌弃的并非少数;有的甚至一看见农田就说“你们这儿怎么还有农田?”。虽然我国国务院在199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但觊觎、蚕食、围歼农田的情况却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能否给我们的子孙万代完整地留下数符其实的18亿亩吃饭田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然而如今却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古人云:“生年不满百,常患千岁忧。”当前,我国逐渐增长的人口与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有农田保护不力,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实际上已经关系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危及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国最脆弱的方面,也是我国最大的后顾之忧。若不赶紧采取措施。坚决以绝不妥协、坚决打击的刚性手段对现存农田严格加以保护,最弃置抛荒的农田切实复垦复耕的话,未来将不堪设想。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强大齐全的工业,但也离不开农业,美国在发展工业成为强国的同时,农业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和强大。历史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不重视农业,将饭碗建立在别国土地之上的国家,其他方面即使再强大,也依然是不堪一击的,也仍然会受制于他国而无法独立自主扬眉吐气。历史上鲁国因弃粮植桑最后被齐国控制而失去主权的例子就是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毫无疑问,我们当今的努力拼搏和加快发展,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复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子孙后代永远不再被欺凌,并扬眉吐气享受到理应有的尊严。

正因为如此,特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务必能从我国“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目前农田的现状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子孙万代的幸福安康,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保护法”,以刚性的法律,为我们的国家和子孙后代留下万般宝贵的饭碗田和生命田。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因此而永远地感念我们这一代人。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