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本报专稿】湖北汉川纺织服装业:勇敢对自己说“不”
时间:2015-01-30 21:11:44      

    与江浙一带纺织产业集群相比,湖北汉川纺织服装业的名气并不算大。但是,汉川生产的缝纫线坯纱,却占据了全国2/5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可以说,随便拿一件衣服,其使用的缝纫线原料可能就出自汉川。而中国唯一的“制线名镇”马口镇就位于汉川。

    制线名城的“黄金十年”

    纺织服装产业是汉川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汉川的传统产业,但其真正的发展阶段还是最近十年,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汉川马口纺织协会会长、湖北新天线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坤告诉记者,汉川纺织业发源于马口镇,并迅速辐射至整个汉川市及周边地区。上世纪50年代,马口镇就有军需工厂进行纺织产品生产;上世纪80年代,马口缝纫线生产企业迎来一个发展期,成百上千家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但此后十几年间,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相继转行。直到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纺织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下游旺盛的需求刺激更多汉川企业重新介入纺织产业。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汉川纺织服装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调查统计,汉川市目前共有纺织服装企业432家,规模以上企业164家,总资产46.6亿元,吸纳社会劳动力45073人。其中规模以上纺纱企业73家,织布印染企业21家,纱锭规模达200万锭,主要集中在马口、城隍、庙头等乡镇;规模以上服装企业70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马鞍等乡镇。2010年,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42.7%;实现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6.9%。

    汉川纺织产业的积聚规模正在进一步显现,纺纱制线优势更加明显。目前,仅马口镇纺织及相关企业就有216家,纱锭总规模达130万锭,资产过5000万元的有8家,过1000万元的有63家,该镇年产涤纶纱线15万吨,占全国纯涤纶纱(20支~80支)生产总量的1/4,被授予“中国制线名镇”称号,形成了以际华3509、名仁、博奥等企业为龙头的在全国纺纱制线业界颇具影响的产业集群。2005年,汉川市引进湖北川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兴建汉正服装工业城。目前已建成厂房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及商铺、辅料经营业主230多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汉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辐射效应日益增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扩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活力,也拉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马口,纺织业已成为全镇经济的主导,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0%由纺织业提供,工商税收的80%来自纺织业,第三产业收入的80%源于纺织业拉动。马口镇的经济实力也因纺织业的发展而大大增强,并带动了周边乡镇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马口为中心,包括城隍、庙头、马鞍、脉旺、杨林等周边乡镇在内的纺织板块经济。在汉正服装城的带动下,汉川逐步形成了以新河为中心,包括马鞍、仙女山、脉旺在内的服装板块经济。

    草根发展存在“先天不足”

    在湖北省汉川市经济商务局副局长熊红祥看来,汉川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与温州商人的创业模式十分相似,活跃的民间资本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介绍,汉川9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管理层中,都有马口创业者的身影。而且,各家纺织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不过,这种“草根”似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暴露了出来。作为汉川最早一批进入纺织行业的人,刘志坤认为汉川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速度快,但也承认其产品档次较低、品种过于单一(纺织业基本只有缝纫线坯纱一个大品种),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品牌建设滞后等不足。

    据了解,汉川80%以上的纺纱设备属非定点厂家生产的非定型设备,大多档次较低,导致企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用工量大;纺织服装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技术人才缺乏,基本上从事的仍是附加值比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产品认证、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同时,汉市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但是“星星多,月亮少”,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全市纺纱企业达10万锭的只有际华3509公司、名仁纺织公司和妙虎纺织公司,达到或超过5万锭的也只有8家企业。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抗风险能力无疑非常有限。

    汉川市纺织服装业原材料和产品大部分是“两头在外”。熊红祥告诉记者,纺纱的原料涤纶短纤维,50%以上来自中国石化仪征公司;纱线产品基本销往江浙一带和广东等地,有些直接或间接出口国外。2008年以来,汉川纺织服装企业融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及原材料采购成本等不断提高,加上行业配套的仓储、物流等支撑缺乏,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难度。同时,当地纺织服装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专业的外贸营销公司,虽然产品不愁销量,但生产和销售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里,对外依赖性很大。

    超越自己这一“最强对手”

    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让汉川纺织服装产业清醒地认识到了差距。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倒逼下,当地政府、行业组织、相关企业共商对策、共渡难关。熊红祥说,危机前后,当很多地方还将纺织列入限制类产业,在贷款等众多方面进行限制的时期,汉川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贷款的问题,保障危机中企业的资金链安全。据他介绍,危机前汉川纺织服装产业近10亿元的投资额中,从银行获得的只有几千万元,其余全来自民间资本;危机后银行注入资金达3亿~4亿元,有力推动了汉川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随着汉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用工问题日益凸显。刘志坤告诉记者,有段时间,汉川“用工荒”问题非常突出,“要上班到汉川”被周边地区传为口头禅。没有稳定的职工队伍,企业的发展从何谈起?为此,当地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如提高工资水平,坚决执行“8小时外不加班”的制度,对员工食堂进行补贴,提供夫妻宿舍解决住宿问题,等等。目前,汉口纺织服装工人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月左右,络筒、细纱等技术工的工资可达到4000元/月甚至更高。良好的用工环境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前往汉川就业,也使当地一些在外务工人员甘愿“反巢”,初步解决了用工问题。刘志坤总结说道:“‘用工荒’说到底还是心慌,只要摆正心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对员工更好一些,问题就能够解决。”

    总体上看,汉川纺织服装业虽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矛盾和不足,但在全国同类细分产业中仍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像汉川这样大型的缝纫线坯纱产业集群,在长期的发展中,汉川纺织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人才、经营氛围。同时,缝纫线的用途广、用量大,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可以说,汉川纺织服装业目前“最强的对手”就是自己。

    在翻开“十二五”新篇章的时期,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勇敢地对自己说“不”,在详细剖析自身特点后制定了今后几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规划,汉川纺织服装业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大力发展高支纱和印染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纺纱、织造和服装加工技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做强做大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原材料为主向高加工度为主转变,产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到“十二五”末,汉川纺织服装产业争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纺织服装企业达到900家,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都达到75%以上;印染后整理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名牌服装加工形成年产80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高支纱比例由现在的30%提高到75%;中高档面料比重由现在的20%提高到70%。

    在同时面临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延伸完善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等问题时,汉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思路是:首先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及装备,通过规模化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发生产差异化、中高档产品,并在合理规划下完善产业链。据熊红祥介绍,目前新上的项目都采用了较先进的装备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效果突出。考虑到印染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湖北省布点的染色园区已经落户汉川,相关企业正陆续进驻。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还在逐渐改变以往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与外界进行更多、更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