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国际及国内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5-01-31 02:36:44      
    国际时尚产业目前总的趋势是,时尚市场金字塔上下两端的顶级奢华时尚与大众快速时尚火爆,而中间层的中高档成衣时尚却相对艰难。我国的时尚市场金字塔与发达国家的时尚市场金字塔不能等同,但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重叠部分将越来越大。

    时尚产业是典型的都市产业,跨越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是多种传统产业的组合。时尚产业涵盖品牌、文化、设计、技术、传播、服务等诸多要素,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品牌与服务的有效结合,主要体现在时装与配饰产品上,包括服装、鞋帽、箱包、首饰珠宝、眼镜、手表等产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时尚产品”,是狭义的时尚。而广义的时尚产品远远超越时装及配饰,还延伸到香水、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家居用品、工艺品等各类消费品。对于狭义的、传统的时尚产业来说,按当下的市场定位,国际时尚可分为顶级奢华时尚、中高档成衣时尚与大众快速时尚三大类。

    国际市场

    奢侈品消费将再创纪录

     2009年来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国际时尚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中高档成衣时尚,但顶级奢华时尚很快摆脱危机影响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大众快速时尚却因其低廉实惠的价格在危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欧美真正富有阶层的消费能力其实并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日前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商协会合作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报告称,奢侈品市场正在逐渐恢复,但是与以往相比,奢侈品品牌在欧洲的业绩却逐渐衰退,而亚洲市场是奢侈品真正的业绩增长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新富阶层带来了新的奢侈品购买力。2010年美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亚洲则达到22%,其中中国大陆的奢侈品销售量增长30%。

     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奢侈品消费上,中国也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从富豪新贵到中产白领,只要有机会出国都会在世界各地疯狂购买奢侈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中国大陆出国旅游的游客在各国机场免税店和飞机上购买的免税奢侈品总额达160亿欧元。

    贝恩预测,2011年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将增长25%达到115亿欧元,2011年美国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达到520亿欧元。而2011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量将增长8%,预计达到1850亿欧元,超过去年的1720亿欧元,将创下奢侈品产业发展史上最新纪录。

    设计师品牌势头强劲

    在欧美日发达的时尚市场,中产白领阶层还没有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消费十分谨慎,欧洲的中高档成衣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二线成衣品牌在欧美传统市场大多举步维艰。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中高档成衣业中,具有独特风格与明显个性的设计师品牌发展势头不降反升,这是因为中产白领阶层的部分奢侈品消费转移到个性风格明显而价格只是一线品牌三分之一的设计师成衣品牌中。这种趋势在法国、德国的成衣展会中得到充分印证。

    每年两届的巴黎国际成衣展汇聚了欧洲成衣业主力品牌,分别于1月底、9月初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举行。我们看到,这两三年来巴黎成衣展有些不景气,展览面积一缩再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同地举行的以设计师品牌为主力的“WHO’S NEXT”时装展则异常火爆,展馆爆满。

    而德国杜塞尔多夫的CPD成衣展更惨,2009年以来,这个曾经的欧洲最大的成衣展不得不停办,改成了一个小型的新锐设计师品牌展。

    大众快速时尚方兴未艾

    十多年来,以ZARA、H&M、UNIQLO为代表的量贩式快时尚品牌在国际时尚界异军突起。快时尚主要针对年轻消费群,因此也被称为年轻时尚。快时尚品牌往往在繁华时尚商业街区开设超大品牌店,以快速反应一线品牌尤其是国际设计大师T台流行要素为特点,以低廉实惠的价格让广大年轻消费者轻松购物,以频繁更换新货品、新款式来吸引消费者经常光顾,从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ZARA、H&M、UNIQLO品牌拥有者近年来都跻身世界财富排行榜前列,并几乎都成为所在国的首富。

    国际时尚产业目前总的趋势是,时尚市场金字塔上下两端的顶级奢华时尚与大众快速时尚火爆,而中间层的中高档成衣时尚却相对艰难。欧美的二线中高档成衣品牌正纷纷到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寻求发展机会。

    国内市场

    中国时尚产业尚不成熟

    中国的时尚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而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服饰产业加工业逐步形成;90年代初期,中国业界人士才产生品牌意识,这只能算是中国时尚产业的孕育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温饱已得到满足的中国老百姓进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们不但要穿得暖,而且要穿得好、穿得美。而中国已在规模上发展成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中国服饰产业的加工能力与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产品品质与设计水平也能够满足国内大众消费诉求。这个时期的中国服饰企业,不管是靠加工起家的单品生产型大众品牌,还是以系列化开发为主导的设计型中高档品牌,都已意识到要开始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设计开发与品牌形象推广。9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是中国服饰产业创业的高峰期。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服饰产业迎来了多元化的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时尚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国际一线大牌纷纷进入中国,并从北京、上海向其他大中城市纵深开拓商业活动。

    中国服饰产业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但准确地说,中国时尚产业不过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还处在稚嫩的青少年时期。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历程不像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是自上而下的时尚民主化进程,而是自下而上的转型升级调整。我国先有加工业,再有品牌意识的萌芽与品牌发展建设。

    成衣业成为产业主力军

    就市场而言,发达国家的时尚市场金字塔与我国的时尚市场金字塔不能等同,但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重叠部分将越来越大。

    现阶段,成衣业是我国时尚产业的主力军。近两年,尽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中高档成衣消费增长仍然强劲,许多男装、女装、童装成衣品牌的销售业绩这两年都以两位数的增幅在增长。大众年轻时尚品牌也表现得十分活跃,商业布局拓展到了乡镇,让广大消费者的衣着有丰富而实惠的选择。高级定制时装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时尚都市也颇受富有阶层与名流明星圈的青睐。

    北京大西单商圈的不同商业业态成为我国时尚市场金字塔的缩影,有金融街购物中心的奢华时尚,服装名品定制店的高级定制时装,中友百货、西单商场的中高档成衣时尚,以及大悦城等的年轻时尚。

    多品牌集合店备受关注

    我国的设计师品牌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但因国内中高档时装品牌分销渠道的单一制约了个性独特、受众有限的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十多年来,国内中高档时装品牌主要的分销渠道是专卖店或百货商场的店中店,这需要有相当的资金实力与经验丰富的营销管理团队。尤其是风格独特而有创意的产品系列往往受众群十分有限,达不到商场的月度销售额的底线要求。

    而欧美设计师品牌赖以生存的主力分销渠道––多品牌集合精品店最近两三年才出现在上海、北京,如上海的田子坊、新天地、外滩都开设了新锐设计师品牌集合店。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或基金公司也在关注中国大陆设计师品牌集合店的发展。香港的IT、上海的SEVEN DAYS都开始通过商场或购物中心的店中店来做设计师品牌集合店。

    网络成为新兴分销渠道

    网络销售近三四年来也开始涉足时尚业,淘宝商城去年成功开辟了网上服装商城并取得了220亿元销售业绩。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淘宝商城今年与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于5月9日开通了D2C设计师时尚销售平台,以与5位曾获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的杭州籍设计师吴海燕、谢锋、张义超、邓立夫、吴吉的合作作为尝试。D2C设计师时尚销售平台首日浏览量达14万人,其中邓立夫有一款产品当日卖到1000件。

    网络销售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时尚分销渠道。近年来,从奢侈品品牌、设计师品牌到快时尚品牌、运动装品牌等纷纷推出网络销售平台。网络购物已逐步成为80后尤其是90后新生代的消费习惯。

    展望未来五年至十年,中国经济还将继续平稳发展,中国时尚产业在国内市场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时尚产业首先会立足国内市场,在助推我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多品牌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市场领地。同时,有条件的时尚品牌或设计师也会尝试走出国门,寻求机会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不应该只是世界大众时尚的加工厂,也要培育出高附加值的品牌服务于国际时尚市场。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从生产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品牌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北京、上海两大时尚城市的带动下,在全国100多个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与数十家相关轻工产业基地的共同参与下,以服装及配饰等轻纺产业为基础的中国时尚业正迈向设计创新、科技创新的品牌之路。与此同时,更要关注环保低碳,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建设资源节约型的中国时尚产业。

    (纺织服装周刊)

纺织中国在线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纺织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纺织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中国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纺织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7751055